第二二二章 太子晋
在下边的百姓也遭祸害。陛下再看看前贤们行事的法度,他们都做到了这五个方面而得到了天赐的大福,受到民众的拥戴,子孙延续繁衍,美名传之久远,这些都是做天子的应该知道的。
“祖先门第显赫的子孙有的沦为农夫,是祸害了百姓的缘故;而农夫平民有的担当了治国的重任,则是安抚了百姓的缘故,这没有例外。《诗》上说:‘殷商的教训并不遥远,就在夏代的末年。’何必去修葺加固王宫呢!那样做会招致祸乱的。对于天神来说是不祥,对于地物来说是不义,对于民情来说是不仁,对于时令来说是不顺,对于古训来说是不正,比照一下《诗》、和百姓的舆论则都是亡国之君的行为。上上下下衡量下来,没有理由这样做,陛下请好好考虑一下!任何事情,若大的方面不遵从天象,小的方面不遵从典籍,上不合天道,下不合地利,中不合民众的愿望,不顺应四季的时序行事,必然没有法度。既要办事而又没有法度,这是致害之道啊。”
太子晋这一番话说出来,洋洋洒洒,引经据典,听得周灵王有些发愣,也有些烦。发愣是因为儿子这么有学问,烦是因为自己急着部署拦水工程,没工夫在这里听儿子讲大道理。
“打住打住,你说的这些,都是老聃那一套,在我这里不管用。”周灵王直接拒绝了,心说按照你的说法,水来了就等淹死,地震了就等砸死,那我这个王还当个什么劲?
最终,周灵王还是堵塞了谷水。至于后果如何,史书没有记载,不加妄断。
叔向的马屁
尽管没有能够劝阻父亲,太子晋还是因为那一番谏言而名声大噪。
因为洛邑一带水灾,到了当年秋天,晋平公决定派人前往王室慰问以及询问需要什么支援。由于六卿生病的生病,请假的请假,总之没人愿意去,只得派上大夫叔向前往。
“主公,我去没问题。不过,我想请师旷同去。”叔向没有推辞,不过提出一个要求。
“为什么?”晋平公问。
“我听说太子晋非常有才华,他的老师老聃更是学问极深,我想会会他们,可是又担心自己的学识不够,因此请师旷给我助阵。”叔向原来是想会太子晋,担心自己对付不了。
“那好吧。”晋平公同意了。
师旷是什么人?竟然叔向都要请他助阵。
师旷,晋国的大夫,同时也是晋国首席乐师。此人的学问深不可测,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不过有一点,师旷是个瞎子。至于师旷,后面再说,此处放下。
叔向和师旷来到了伟大首都,首先拜见了周王,表达了晋国对于伟大首都发生水灾的问候,表示“中央有难,八方支援”,王室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晋国一定全力帮助首都人民渡过难关,重建幸福家园。
周灵王挺感动,不过也没客气,让人开了清单,请晋国支援。无非是粮食若干,布匹若干。
见过了周灵王,叔向去见单靖公。晋国人都知道,到了伟大首都,见不见周王没关系,单家是必须要去的。
叔向带着礼品到了单家,单靖公连忙迎了进去。收了礼品,单靖公设宴招待叔向。尽管和晋国公室关系非同一般,单靖公并没有傲慢地对待叔向,他非常恭敬,并且按照周礼来接待他。
席间,单靖公并没有跟叔向套近乎,整个宴席,两人谈论的就是《昊天有成命》这首诗。临走,送行也没有出城。
一切都是按着规矩来的,都是那么正规,令人无可挑剔。单靖公真的是这么一个严肃的人?单靖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晋国权力斗争激烈,自己一定不能跟他们走得太近,保持距离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手段。
单靖公不是与晋国公室关系密切吗?怎么还怕卷入晋国的权力斗争?单靖公很清楚,单家与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