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01.军事理念贼落后
力主时机成熟时进攻苏联,向西伯利亚扩张。南进派主张向东南亚扩张。北进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元凶,伪满洲国“建国之父”石原莞尔。

    谁也不服谁

    抗战期间,日军为灭掉中国的中央政府,曾集结10万精兵由洛阳西犯,妄图攻取潼关后,再经西安、宝鸡直趋四川,走当年忽必烈灭南宋的老路,灭掉国民政府。蒋介石急令李延年指挥大军坚守潼关。李延年立下军令状,经数日激战,潼关始终未被攻破。从此,日军再没敢贸然西进。

    除日本陆军这一派人主张南进外,日本海军也力主南进,酝酿偷袭珍珠港。这很容易理解,北上打苏联,日本海军就无用武之地,眼睁睁看着功劳全被陆军抢走,日本海军万难接受。日本的陆海军之间的矛盾,有时比跟外国的矛盾还严重。有一个笑话说,日本海军在二战中拿出三分之一的兵力跟美国作战,三分之二的兵力跟陆军作战,以致日本陆军都要搞航母,以对抗日本海军。两个军种对立严重,陆军不用海军的东西,还非得有水兵,有炮艇、运输船,甚至要搞航母,都到了这种程度。所以,海军反对北进,主张南进,完全从本军种利益出发,不考虑国家的战略。

    谈到武器,日本38式步枪在二战各国军队的步枪中是最长的,枪长1.2米,加上刺刀总长1.6米,比日本兵都高。我们看很多日军旧照片,小日本举的步枪比人都高。在东南亚或中国山地作战,扛着这么长的枪行军多不方便啊,但他们不管这些,特别强调用这种带刺刀的长步枪进行近身白刃战。当然也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钢产量奇缺,没办法制造大规模的重武器。据说,日本当时已经发明了冲锋枪,但觉得浪费子弹,就没有大规模制造。这跟李鸿章看机关枪差不多,觉得这玩意儿太浪费子弹,玩儿不起。当年,日本伞兵在印尼搞过一次空降,伞兵跳下来就挥着日本刀往前冲,跟中世纪战国时代一样。

    当时,日苏两国争相瓜分中国北方领土。苏联扶植了一个“蒙古人民共和国”,全世界只有苏联一家承认它。日本则在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日苏两大列强在中国土地上各自扶植一个傀儡政权,双方谁也不服谁,都觊觎对方占领的地盘,因此爆发冲突是必然的。

    注释:

    综合比较选南进

    无视高科技

    在抗战相持阶段,日本实际上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要迫使中国屈服就必须切断中国的外援通道,控制南中国海和滇缅公路,这样一来就要拉长战线,延长时间。日本人认识到这是一场长期战争,要进行长期作战,就得控制东南亚的战略物资,特别是石油、橡胶、铁矿石,否则根本支撑不下来。日本本土的石油储备只够维持一年半,这还是按照最省油的算法估计。这是日本人难以接受的,费了那么半天劲儿,死那么多人,最后因为没有油料得撤离中国?那不行。所以,除了把战争进行下去别无选择,日本陷入了一连串灾难性因果关系组成的死亡之旅。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在开战之前,日本人对战争的前景十分乐观,计划三个月内结束对华战事。但是,日本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仅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中国军队虽然付出了惨重代价,但也打死打伤了日军6万多人。这场战役后,中国军队开始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持久抗战。

    进退两难之困境

    1936年,石原莞尔主持修订日本的《国防国策大纲》,这份大纲中强调对美国努力保持“亲善”,目的却是最终与美决战。对中国的战略呢?他提出:东北和蒙古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存活的唯一途径。“七七事变”后,石原反对急于扩大侵华战争,担心全面侵华会使日本陷入持久战而不能自拔,主张先消化掉东北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袁腾飞讲二战(上)简介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袁腾飞讲二战(上)目录 > 01.军事理念贼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