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06章 白血病药浴
的会被坐在自己旁边的这个神秘男人改写呢。

    “爸爸,为什么要把小姐姐泡到黑乎乎的药里边呀?”无聊的安若充分展现了她好奇宝宝的超强能力,睁着大眼睛,一脸天真地问道。

    “杰西卡阿姨他们在给戴娜姐姐做药浴呢。”萧遥微笑着耐心解释道。

    “那什么又是药浴呢?”安若可不会轻易放过这个问题,继续不耻下问。

    萧遥一时有些犯难了,不知道该怎么给安若解释清楚。其实呀,药浴的历史那可真是源远流长,古老得让人惊叹。

    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专门治疗婴儿癫痫的药浴方。《礼记》中讲“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黄帝内经》里也有“其受外邪者,渍形以为汗”的记载。

    毫不夸张地说,药浴的历史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奠基于秦代,在汉唐时期蓬勃发展,宋明时期不断充实,到了清代更是达到了鼎盛阶段。

    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临床医学发展得那叫一个迅速,药浴也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各科,为无数患者减轻了病痛。

    宋、金、元、明时期,药浴的方药如同繁星般不断增多,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药浴已然成为一种非常常用的治疗方法。

    元代周达观在《真蜡风土记》中记载“国人寻常有病,多是入水浸浴及频频洗头便自痊可。”由此可见,当时药浴已经成为医生和百姓都非常信赖的一种治病方法,深受大家的喜爱。

    到了清朝,药浴更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鼎盛阶段。清代名医辈出,各种中医药名着相继问世。随着《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等中医药外治专着的出现,中药药浴疗法已经进入到一个非常成熟和完善的阶段,在医学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萧遥正是巧妙地运用药浴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从而发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驱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整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的神奇功效,来尝试治疗恶性白血病。

    不过上面这些复杂又深奥的知识,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难理解了。要是再突然给她解释什么又是白血病,爸爸该怎么治白血病呢?到时候一连串的问题下来,还不得把自己问得傻眼才怪!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还真是让人头疼啊。

    白血病又被称为血癌,中医认为它是由于正气内虚、温热毒邪乘虚而入所引起的。其基本病机是热毒、血瘀、痰浊相互纠结,对人体的血液造成严重伤害。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贫血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中医里并没有“白血病”这一确切的病名,根据白血病的证候特征,有关白血病的证候、治法、调护等内容,都分散在中医学的“虚劳”“血证”“温病”“症积”“恶核”等病证之中。早在《内经》里就有关于白血病证候的记载,《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提到:“精气夺则虚。”

    《诸病源候论·温病衄候》里说:“由五脏热结所为,心主血,肺主气,而开窍于鼻,邪热伤于心,故衄,衄者,血从鼻出也。”又在“恶核候”中记载:“恶核者,是风热毒气,与血气相搏结成核生颈边,又遇风寒所折,遂不消不溃,名为恶核也。

    ”《普济方·虚劳门》里也有相关描述:“夫急劳之病,其证与热相似而得之差暴也,盖血气俱盛,积热内干心肺,脏腑壅滞,热毒不除而致之。缘禀受不足,忧思气细,营卫俱虚,心肺壅热,金火相刑,脏气传克,或应外邪,故烦躁体热、颊赤、心忪、头痛、盗汗、咳嗽、咽干、骨节酸痛、萎黄羸瘦,久则肌肤消烁,咯涎唾血者,皆是其候也。”

    《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所治症目》中还提到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红尘之隐仙简介 >红尘之隐仙目录 > 第106章 白血病药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