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些文件要处理。

    当办公室的门关上,她终于允许自己的手指微微颤抖。信封里是一张1943年的《申报》,上面刊登着一则不起眼的讣告:爱国实业家陈铮先生,于上月病逝于重庆,享年三十四岁......报纸旁边,是一沓泛黄的图纸,最上面一张用铅笔勾勒着纵横交错的铁路线,落款处是那个她再熟悉不过的、力透纸背的签名。

    窗外,欢庆的声浪一波高过一波。沈书怡轻轻抚过那些图纸,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纸张的纹理,还有八年来每一个生死一线的瞬间——

    1937年那个雨夜,她带着三卷胶图纸从苏州河爬上岸,高烧昏迷在闸北的废墟中,是老周的儿子小杰发现了她。胶卷最终通过沈家的关系网,辗转送到了武汉的兵工厂。

    1938年,她以支援大后方建设的名义离开上海,带着父亲半是震怒半是无奈的默许,以及沈家航运公司恰好需要转运的一批精密仪器,溯江而上。在重庆郊外一个隐蔽的山洞里,她找到了正在调试机床的陈铮。他瘦了许多,左臂的伤留下了永久的残疾,但眼睛里的火焰比初见时更加炽烈。

    我就知道你会来。他当时这样说,仿佛他们之间从未有过分别。

    1939年到1942年,那些在防空洞里绘制图纸的夜晚,在敌机轰炸间隙抢修机器的黎明,在简陋工棚里分享一个发霉面包的时刻......他们争吵过无数次——关于技术路线,关于工人待遇,甚至关于一碗粥该给谁。但每当警报响起,他的手总是第一时间抓住她的手腕,将她拉向最近的掩体。

    1943年春天,陈铮的咳嗽开始带血。医生说是长期吸入金属粉尘导致的肺部纤维化,加上旧伤反复感染。最多半年。医生私下告诉她。那天傍晚,她站在嘉陵江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崩溃大哭。而陈铮只是从背后抱住她,将下巴抵在她的发顶。

    别哭,他的声音因疾病而沙哑,却依然坚定,我们还有三个月的时间,够把湘桂铁路的改建设计做完。

    他没有等到三个月。最后的图纸是在病床上完成的,铅笔从他指间滑落的那一刻,湘桂线第三隧道的剖面图还差最后一道标高线。

    窗外的欢呼声将沈书怡拉回现实。她深吸一口气,将图纸仔细收好。最下面是一封没有寄出的信,写于陈铮去世前一周:

    书怡:

    若你读到这封信,说明我终于偷懒了一次。湘桂线的设计还差最后一段,但我相信你能完成它。记得我们常说的吗铁路是国家的血脉。我这一生,有幸参与了几条血脉的构建,更有幸与你同行一程。

    别为我难过。四万万心跳中,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但若每个人都能像我们这样尽力而为,这心跳终将震彻寰宇......

    信纸上有几处明显的水渍晕开的痕迹,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

    沈书怡将信纸贴在心口片刻,然后重新锁好抽屉。她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襟,拿起办公桌上的公文包——里面装着最新的粤汉铁路修复方案。当她走出银行大楼时,欢庆的人群正抬着抗战胜利的横幅经过。有人塞给她一面小小的国旗,她怔了怔,轻轻别在衣襟上。

    远处,黄浦江上传来悠长的汽笛声,像一声跨越时空的叹息。沈书怡抬起头,望向湛蓝的天空。八年来,她第一次允许自己想象,如果陈铮能站在此刻的阳光下,会说些什么。

    你看,她对着虚空轻声说,我们等到了。

    街角的报童正在叫卖号外,头版是日本代表在密苏里号上签署投降书的照片。沈书怡买了一份,小心地折好,放进公文包。她还有一场与交通部的会议要参加,关于战后铁路重建的优先顺序。

    转身汇入人流时,她的背影挺拔如松。衣襟上的国旗在微风中轻轻颤动,像一颗仍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铮骨书成未竟路简介 >铮骨书成未竟路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