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的失势 2
些钱仿佛天赐神助,不但可以用来投资刺激增长,同时也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种种现象却只使得80年代的危机愈发严重,因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花钱如流水的波兰又是最佳例证——实在缺乏弹性,根本不具备利用这股资源的能力。为了对付上涨的油价,西欧国家的石油消耗量降低四成(1973-1985年),可是同一时期的东欧,却只减少了两成稍多一点。两者之别,非常分明(Kollo,1990 p.39)。苏联的生产成本猛升,罗马尼亚的油田干涸,能源经济化的利用愈发艰难。到80年代初期,东欧陷入了严重的能源危机,继而造成粮食及制造品的极度短缺(除了如匈牙利这类栽进高筑的债台,通货膨胀愈烈,实质薪金走低的国家之外)。这就是当“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步入最终证明为其最后10年的时刻,所面临的状况。唯一能够解救这种危机的方法,便是回返斯大林的老路,严格实行中央号令及约束——至少在“中央计划”尚能作用的地方是如此(但是如匈牙利和波兰两国,中央计划早就不灵了)。这项老法子,在1981-1984年间,倒也起了一些作用,债务普遍降低35%~70%(只有波匈两国例外)。一时之间,仿佛点燃了一种幻觉,认为可以无须进行基本改革,便能重新恢复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果却更促成了一场“大跃‘退’,债务危机再现,经济前景愈发黯淡。”(Kollo,p.41)这就是当戈尔巴乔夫登上领导人宝座时苏联的状况。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极端的年代简介 >极端的年代目录 >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的失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