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夜色的边界
自从那晚的派对后,kwa的影子就像一首挥之不去的曲子,盘旋在我的脑海里。我试着专注于论文,试着让自己沉浸在文献和数据里,可每次打开电脑,屏幕上的单词都会变成他的笑脸,他的低语,他的眼神。文化社会学的研究让我开始反思“身份”和“边界”,但真正让我心神不宁的,是kwa带来的那种陌生又炽热的感觉。
周三下午,我在图书馆收到他的消息。那是一条简单的微信,带着他一贯的轻松语气:“xiaoyu,
free
this
friday
let’s
grab
drks
and
talk
ore
about
your
research
〈笑脸〉”
最后那个笑脸表情让我心跳漏了一拍。我盯着屏幕,手指悬在键盘上,犹豫了足足五分钟。
“好啊,晚上几点?”我终于回复,尽量让语气显得随意。
“8
p,
at
that
bar
near
the
west
gate
they’ve
good
ic”
他秒回,还附了个音乐符号。
我合上电脑,靠在椅背上,感觉心脏在胸腔里乱撞。我知道这不仅仅是“抓杯酒”那么简单。kwa的每句话、每个眼神,都像是在试探,邀请我跨过某条无形的线。而我,竟然没有拒绝的念头。
周五晚上,我站在宿舍的镜子前,挑了一件深蓝色连衣裙,裙摆刚好到膝盖,露出小腿的线条。镜子里的自己看起来比平时多了几分陌生,我涂了点腮红,戴上一对银色耳环,心想这应该足够“得体”又不失吸引力。临出门前,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往包里塞了一瓶防狼喷雾——不是因为害怕kwa,而是因为从小被父母灌输的“安全第一”观念。
西门外的酒吧叫“oonlight”,是个学生爱去的地下小酒馆,墙上贴满了涂鸦,灯光昏黄,空气里弥漫着啤酒和香水的味道。我到的时候,kwa已经坐在吧台边,手里拿着一瓶青岛啤酒,衬衫袖子卷到肘部,露出结实的小臂。他看到我,眼睛一亮,站起来朝我挥手。
“xiaoyu,
you
look
aazg,”他笑着,声音低沉,带着那种让人无法忽视的磁性。
“thanks,”我低头笑了笑,感觉脸颊有点发烫,“你来得早啊。”
“punctuality
is
a
ghanaian
thg,”他耸耸肩,递给我一份酒单,“pick
thg
y
treat”
我扫了一眼酒单,点了杯莫吉托,心想薄荷的清凉也许能让我冷静点。酒吧里的音乐是某种混杂了雷鬼和电子的曲子,节奏慵懒又抓人。kwa开始跟我聊他的家乡——加纳阿克拉的街头市场、每年一度的chale
wote艺术节,还有他小时候偷跑去海边被妈妈追着打的糗事。他的故事像一幅画,色彩鲜艳,充满生命力,让我不自觉地被吸引。
“你呢,晓瑜?”他突然转了话题,眼神直勾勾地盯着我,“你总是在听我说,但你自己的故事呢?”
“我?”我愣了一下,搅动着手里的吸管,“没什么特别的。普通家庭,普通学校,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