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太医院的熏香
不必了,出巡多日,必是积牍待理,军国大事容不得片刻耽误。”
一番洗漱,用完早膳后,就匆忙向太和殿赶去。
卯时的紫禁城,天际尚笼着墨色薄纱,钟鼓声中,天子已端坐御前。
众臣跪拜礼毕,朱祁镇正沉浸在皇帝威严的兴奋中。
通政司主官徐世英,按照廷议流程,将近期收到的奏章做出简要汇报,包括奏章的数量、来源和大致内容等。
都是一些琐碎事项,英宗只是点头示意。
轮到六部奏事时,首辅曹鼐启奏道:“陛下,王、邝两位尚书,正在宣府协同核查,一时半刻怕是不能返京,可否由所部侍郎代为奏事?”
曹鼐这个提议不错!
两个杠精不在京城,兵、户两部主官空缺,我正好任命可信之人暂代职位,等案情大白之后,王、邝二人是去是留再做商议。
如此顺理成章地接管两部,众臣也无话可说。
可选谁比较合适呢?
杨善!
他变卖家资换成奇珍异宝,前往瓦剌沟通斡旋,可谓迎还英宗的头号功臣,后在夺门之变中,又有拥立之功。
他担任鸿胪寺卿多年,有丰富的政务经验,担任户部尚书正合适。
兵部尚书由谁担任呢?
于谦还是王骥?
于谦任兵部左侍郎,按惯例来说,由他代理兵部尚书顺理成章。
土木堡之变,于谦在危局之下,拥立朱祁玉,避免主少国疑,也能说得过去。但他在废朱见深太子之位的事情上,态度暧昧不清,让人心存芥蒂。
用人之道,首选忠诚,且须一心向朕;次择才干,方能堪当大任。唯有忠能兼备者,方为股肱之选。
王骥虽然进士出身,但一生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也是夺门之变的重要功臣,论能力论忠诚,都是无可挑剔。
朱祁镇笑言道:“曹阁老提议不错,宣府案情复杂,两位尚书归期未定。而两部又关乎国家运转,不容片刻耽搁,还是命人暂理职务为妥。”
英宗的决策合情合理,无从反驳,但背后是否有其他用意,尚不知晓。
众人闪过一丝惊诧,心中满腹狐疑。
曹鼐依循惯例的一个提案,并无针对同僚的意思,如今被皇帝借题发挥,一时左右为难。
沉默半响后,只得讪讪道:“臣谨遵圣谕!内阁即刻依旨拟就廷推人选,恭请陛下圣裁!”
廷推是明代官员的任命方式之一,主要针对五品以上的官员。由内阁与吏部、督察院商议后,推荐若干人选,由皇帝批准任命。
廷推?
朱祁镇内心暗笑,这是在与我争夺人事权啊!
倘若再推出一个邝野和王佐,岂不是白忙活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