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699章 国家的孩子
面包片上更好吃,可惜不好买,等咱妈蒸了馒头,咱抹馒头上吃。”唐植桐乐呵呵的许诺道。

    四九城出现面包的时间大抵与洋人入侵有着紧密的联系,最早的一家面包房是1903年的“得利面包房”,当时普通老百姓对面包敬而远之,只称它为“洋馒头”。

    前几年虽然很多合营后的点心铺也兼营面包,但最正宗的还得数“义利”,义利于1906年在沪县开张,51年才进京,但凭着样式新颖、做工出众、用料厚道、味道正宗而打响了名声。

    眼下嘛,所有点心铺都限产了,用料也不再那么扎实,地道的味儿“嗖”一下就没了。

    名义上,唐植桐是和小王同学共享一个鸡蛋,但唐植桐就吃了两口鸡蛋清,剩下的全归了小王同学。

    国人对鸡蛋过敏的不多,有人爱吃蛋清,有人爱吃蛋黄,眼下还有人吃蛋壳。

    因为营养来源实在是太匮乏,所以吃一些蛋壳来补充钙质。

    吃完饭,唐植桐在外面逗了会贝贝,给它开了个小灶。

    回到厢房后,唐植桐将以后没有侨汇券的事情给小王同学交代了一下。

    “唉,没有就没有吧。那些孩子挺可怜的。”小王同学听完后,有些感伤。

    “也许真的是没办法了吧。”弃婴肯定是不对的,但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唐植桐在武汉是亲眼见过那位女同志要将自己孩子送人的,不到一定难处,恐怕没有人会这么做,即便遗弃,她也是选了一个她认为家庭条件好的,以免自己孩子以后再遭受生活上的困难。

    怎奈唐植桐没有兴趣养别人的孩子,此事最终作罢。

    关于沪县的弃婴,唐植桐以前看过一些资料,这事的根源跟饥荒有关,但公正来讲不能把所有的罪责都摁在这三年头上。

    由于之前南方水利设施少,经常遭水灾,导致南方不少地方有不少外流人口,他们都是为了讨口饭吃,自然优先选择去济最发达的沪县乞讨。

    讨饭养孩子,那可太难了,所以1958年沪县的福利机构共收容了1770名婴幼儿,其中98是弃婴。

    慢慢的,就有一句话在沪县周边流传开来:孩子送到沪县,就能吃饱饭了。

    于是乎,59年,沪县收容弃婴的数量增长到了3525人,60年第一季度更是增长到了5277人,最多的一天能收容109人!

    沪县的福利机构不堪重负,所以才有了送养一事。

    这几年期间,祖籍江、浙、皖的孩子在统一安排下,被送往了陕、冀、鲁、豫、辽、蒙及苏北等粮食供应较好的部分城市。

    陆陆续续送出去了多少孩子,没有一个确切数字,但送往蒙地的3000余名肯定不是全部。

    送往蒙地的孩子应该是被照顾的比较好的,因为过不了多久蒙地就会提出一个口号:接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在蒙地,牧民不会称这帮孩子为孤儿,因为蒙语中“孤儿”非常不吉利,所以统一称之为国家的孩子。

    那真是把送过去的孤儿当自家孩子养,为了年幼的孩子有口奶喝,不少收养家庭都卖了家里的马,买头奶牛放在家里。

    关于这种大爱行为,唐植桐是发自肺腑的佩服、尊敬,因为自己做不到。

    小王同学可能也做不到,静静的趴在唐植桐胸前好一会,才抬起头来忽闪着大眼睛问道:“你说,咱们以后每个月都给福利院寄点钱过去,可以吗?”

    “行啊,你打算寄多少?”唐植桐笑着伸手将小王同学的乱发捋到脑后,问道。

    “一个月五块钱吧,再多就影响咱生活了。”小王同学怯生生的数出白嫩的手掌,生怕丈夫嫌自己报的数太多。

    “行,就按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简介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目录 > 第699章 国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