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997 “世界不再令人着迷”
)都相同的情况下,国企的劳动成本要比私企高许多,这就是国企无法同私企竞争的一个主要原因。《远东经济评论》把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改革称为一条“不归路”,它说,“这已不是秘密,中国需要对更多的国有企业进行结构改革,不管这个过程可能有多么痛苦。不进行结构改革,中国只会是越想捞回损失却损失得越多,最后连老本都赔上。”

    这场火药味很浓的争论在9月12日得到了终结,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总书记在报告中对传统的公有制理论做出重大修正,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的概念,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已经不仅仅是“补充”,而且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社会主义性质。《人民日报》评论员马立诚和凌志军在畅销一时的《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1998年出版)一书中,将此次关于姓“公”姓“私”的争论视为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1992年(关于姓“社”姓“资”的讨论)之后第三次重大的思想交锋,而十五大的召开则表明中国开始了第三次“思想解放”。

    在中央高层和社会改革力量的推动下,一场大规模的产权清晰化运动如期而至,它将于1998年进入高潮期。在这场影响深远的产权改革运动中,苏南模式的终结是一个很有典型意义的重大事件。在过去20年的企业史上,以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与以私营经济为主的温州模式是两大企业成长路径。后者遭遇无数质疑和磨难却始终曲折地壮大,前者则在无数的推崇和扶持下,渐渐落入了体制滞后的困局。

    跟“温州模式”一样,社会学家费孝通是“苏南模式”的概念提出者,他在1983年发表的《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写道,80年代初,江苏农民没有把社队企业分掉,而是通过工业保存下了集体经济实体,又借助上海经济技术的辐射和扩散,以乡镇企业为名而继续发展,“我称之为苏南模式”。很多学者用西方的经济学名词将这种模式称为“地方政府公司主义”(Local State Corporation)。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5年,它依靠其公有制性质和较国有企业灵活的运行体制以及“船校好掉头”等优势,迅速成为全国最先进的企业模式。在温州模式被不断打压的时候,苏南模式却因其纯正而显赫的集体性质大放光芒,这里也因此成为中国乡镇经济最活跃和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然而,到90年代中期之后,集体经济的弊端渐渐显露和严重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企不分。苏南模式的特点就是党、政、经、社四合一,很多著名的企业都是由一个行政村整体翻牌过来的行政性公司,厂长经理与镇长、乡长是可以相互兼任的。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多元化,企业一旦做大就成了一个“怪胎”。

    二是“产权空心化”。“人人所有,人人没有”的产权特征使得原本灵活的企业渐渐染上了“国企病”,出现了“厂长负盈不负亏”、“穷庙富和尚”等现象。以直言而著称的经济学家董辅礽在考察苏南之后,很直率地说,“谁白了,苏南模式就是二国营。”

    三是企业“政绩化”。“干部经济”直接导致了“政绩经济”,苏南各地为了拉抬国内生产总值,大规模地搞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四是效益大幅下滑,业绩作假成风。多年以来,苏南模式以根正苗红而成为全国典范,其改革效应关乎诸多官员的升迁乌纱帽。于是,为了让“经济数字”年年上升,作假之风盛行苏南。上海《文汇报》曾在1995年6月24日专门发表文章《不要再刮“浮夸风”》,揭露苏南地区正在进行数字大战,有些县市统计的工业产值有近一半的水分,作者颇带嘲讽意味地建议,应该向那些吹牛的苏南干部征收“牛皮税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激荡三十年简介 >激荡三十年目录 > 1997 “世界不再令人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