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倒春寒”
我连一台设备也没有看见。”熊猫公司执行副总裁理查·康明斯的回答是,“我对原设计不满,做了些修改,工期略有拖延。但是,明年6月底7月初,满足第一期装配所需的设备,一定可以安装完毕。8月份,第一辆车就可以下线。”
然而事实却是,熊猫从奠基之后,就陷入一轮又一轮的谈判,外商改变了100%出口的承诺,转而要求30%内销中国市场——种种迹象表明,熊猫的投资人带有一种赌徒般的心态,他们希望以全部出口的名义进入中国,然后再谋求内销的可能性。由于这个项目是“凭空掉下来”的,从一开始就没有进入国家汽车主管部门的规划之内,而且还有很多人对项目的真实动机存在质疑,因此,能否内销以及内销比例成了争吵的焦点所在。1991年,熊猫公司最后一次向北京申请,提出给“熊猫汽车”让出国内市场两年,而且两年中“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遭到中国政府委婉的拒绝。此后,项目陷入全面停滞。一直到2004年,人们去淡水镇,仍然能够看到一个硕大无比、占地16万平方米的银灰色城堡,这便是已经建造到一半的、号称亚洲最大的熊猫汽车组装车间,它在一片长满野草的荒野上方方正正地伫立着,像一个始终没有解开的谜。
在6月24日结束的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62岁的江泽民从上海市委书记的岗位上被提拔出来,当选为新的总书记。用邓小平的话说,江泽民是中共新一代领导的核心。
11月13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日中经济协会访华团,并借这个机会,正式向政治生涯告别。
邓公侃侃而言。这位已经85岁高龄的老人亲手发动了中国的经济变革,在过去的11年里,他遭遇险滩无限,始终信心满满,他告别政治生涯前的最后一次讲话,仍然坚定于改革的继续,这无疑给全国的改革者以无限的信心。更让大家始料未及的是,三年后,他还将以一种十分新奇而意外的方式,再次启动中国经济快车的引擎。
必须指出的是,1989年的中国,尽管经济严重滑坡、政治范围空前紧张,所有行业出现了种种的不顺利,然而,几乎全球重要的媒体都在评论中认为“中国改革不可能倒转”。美国的一家独立调研公司对《财富》500强CEO开展了一次调查,其中涉及对中国未来的看法,调查的结果显示:“尽管经济变革看似进展困难,但西方的投资者们仍然把赌注下在长远的发展上。美国的执行官们仍然把赌注下在长远的潜在价值。而且CEO们都相信中国的经济在未来五年内将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尽管这一进程可能比预想更久、更曲折,但他们认为这一天的到来终将不可避免。”一些已经在中国开厂的跨国公司也表明了自己留守的决心,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的驻华首席代表秦诺迪对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撤离。
举国萧条中,并非全无亮点。
至少有一个细节就很值得一提,在当年度《财富》评选出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银行成为第一个出现的中国公司。这意味着在全球的商业观察家眼中,中国企业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被忽视的群体。在当时国内,这条新闻几乎没有被人关注到,直到1996年前后,“进入世界500强”才突然间成为中国公司的共同梦想。
在潮湿而温热的南方,尽管也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但是那些年轻的企业还在成长中,一群有野心的青年人正纷纷抛弃“体制盔甲”,义无反顾地南下创业。
当年在华南工学院同窗共读的那三个大学生现在都已经崭露头角。毕业后就分配到惠州的李东生在今年终于当上了厂长,他主持的tCL电话机产销量已经雄踞全国同行业的第一名,班长黄宏生几经创业,总算在香港注册了一家遥控厂,取名创维。有一天,李东生路经香港,跟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