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徐州“剿总”撤离徐州
打起来还是相当卖命的。
可是打了三天,别说到不了宿县,连符离集也到不了。在我解放军的坚决阻击下,孙元良兵团只到了灵寨村、后官桥、潘家庄一线,邱清泉兵团也只到了牌坊、平楼、韩大庄、褚兰一线。在南线,李延年指挥六兵团也出动了,也是落得与北线一样的下场,根本无法接近宿县,更不说要想攻克了。至于这时兵力最强的黄维兵团,则已被我中原野战军团团围住了。
在孙元良兵团向南进攻的激战中,曾经出现过一次在当时国民党报纸上被称为“打了一次大胜仗”的战斗,发生在纱帽山。这场“大胜仗”的来历是这样的:由于刘峙向南京谎报了所谓“徐东大捷”,不仅蒋介石派来了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道藩为团长的慰问团,还来了一些新闻记者,甚至还来了由国防部新闻局陪同的美国记者。杜聿明已经从朋友处知道,这几个美国记者中,有一个是美国当时驻日本的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派来实地考察战况的。这些美国佬的观感很可能影响美国今后的对华援助,是得罪不起的,得罪了就无法向蒋介石交差。
由于这些人来到徐州时,正好就是黄百韬兵团覆灭之时,这使刘峙和杜聿明无法下台。虽然在一些政工人员的连夜努力下,徐州“剿总”仅凭在战场上捡来的解放军的两百多条枪,被俘的20多个解放军战士,炮制了一个“展览”,糊弄了慰问团中那些穿西服、旗袍,系领带、穿高跟鞋的记者和名流,可是,糊弄不了那几个美国佬。而这时孙元良兵团正在向南发动进攻,杜聿明要孙元良无论如何也要在此时打一个胜仗,让慰问团参观,特别是要做给那几个美国佬看。孙元良把这一“有关国军形象和国际视听”的重要任务交给了四十一军军长胡临聪,要胡临聪打一个可供参观的胜仗,胡临聪就选择了孤山集东南的一座小山头纱帽山。为什么选在那里,因为那座小山头的山顶不到50平方米,估计在上面守卫的华东野战军两广纵队指战员不会超过一个排。
11月26日下午,当参观的人群来到阵地观察所时,胡临聪让副军长陈远湘陪同,他自己则指挥着军属野炮营和孙元良临时调给他的七十七军野炮营向纱帽山一气打了1000多发炮弹,然后指挥着一二二师的一个团发起冲锋,并不断把受伤的伤员用担架抬着从观察所前面经过。当攻下了纱帽山之后,就当众宣布“消灭共军一个营”的重大胜利。其实,在纱帽山的我军战士只有17个人。这就是孙元良兵团所取得的一次向中外记者展示的“大胜利”。
11月28日,刘峙和杜聿明又被蒋介石召到南京参加军事会议。杜聿明在会前问顾祝同,原来蒋介石答应增加几个军,为什么一个军也未派出?顾祝同给杜聿明说了真话:“老头子也有困难,一切办法都想了,连一个军也调不动。现在决定放弃徐州,出来再打,你看能不能安全撤出?”杜聿明认为这样变来变去,以后的仗很难再打下去。因为,按他的思路,既然要放弃徐州就不能恋战,不要想出来再打,如果出来再打,既不能取胜,又救不了黄维。他认为应当是将徐州的军队尽快撤出,避免作战,先想法将军队拉到淮河边,以淮河为依托,有了一点安全感,再去救黄维才是上策。万一救不出,还可能保存一些部队。否则,徐州丢了,部队完了,黄维也就完了。当时,顾祝同对杜聿明的意见表示同意。所以当蒋介石在会上征求各位高级将领的意见时,顾祝同就按杜聿明的意见做了决定,让黄维兵团死守待援,让刘峙和杜聿明安排徐州的部队停止进攻,立即撤退。
如果说国民党军队这时在进攻上已到了毫无办法的地步,那么在撤退上还是可行的。蒋介石关于徐州地区军队撤离的决定是11月28日晚上才由回到徐州的刘峙和杜聿明带回徐州的,可是就在刘峙和杜聿明还未回到徐州时,南京就有人将此绝密消息通知了徐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