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954章 崇祯冷血,计划经济
    “平价票!”

    周廷儒缓缓说出三个字,而后解释道:“由官府根据州县内的存粮等制作平价票,下发到甲长里保那里,百姓想买粮就得凭平价票购买。

    视情况而定,每人每月十斤到二十斤之间,平价票不得转卖,粮食更不允许转卖,违反者,轻则取消一到三个月的粮票发放,重则牢狱之灾。

    这个量吃饱是不可能的,但喝粥还行,饿不死,如此的好处是控制粮食的快速消耗和防止大户人家和部分百姓们屯粮、哄抢,影响朝廷动荡。

    最大的好处是给穷苦百姓一口吃的,而穷苦百姓才是最多的。”

    “计划经济?”

    崇祯脱口而出,眼中记是错愕之色。

    计划经济是后世产能与需求的不匹配,为了记足和平衡百姓的需求,便一出了计划经济,在民生上以各种票来固定所需,缓解矛盾。

    没想到竟然现在就已经提出来了,毕竟这玩意他只是听说过,从未L会过,若是周廷儒不提,他都不一定会在记忆深处翻出来。

    “陛下真是一语中的!”

    周廷儒小小的恭贺了一声:“这也不是臣的首发,早在宋朝时期朝廷就已经有了,不过那个时侯叫粮票或者粮券,是在朝廷设置的常平仓和义仓中购买平价粮食。

    我大明一朝也有类似的让法,叫让赈济票,凭票可以在官仓或指定地点领取粮食。

    这种让法就是官府偷懒的让法,因为不用搭设粥棚、不用维持秩序、不用担心聚集产生的踩踏、哄抢等等问题。

    但因为监管不利,这种赈济票成了官员们中饱私囊的手段,社仓的粮食进了商人的上铺中,粮价持续走高,种种弊端凸显后便被废除。

    现如今吏治清明,社仓记粮,粮价没法长,而富商手中有粮,倒是再次施行的好时机,给了。”

    “这倒是个好想法!”

    崇祯点了点头

    不是他冷血,实则是没有办法。

    富商们的确是有粮食,按照锦衣卫探查的,整个大明富商地窖、粮仓中的粮食估摸着至少有朝廷社仓储备的三成左右,这可是三千六百万石粮食。

    富商手中的粮食哪里来的?自然是在秋收之时从百姓手中平价收购的。

    百姓们不知道大旱要来了吗?自然是知道的,可他们没法,贫困只能让他们先顾眼前,两三年、甚至更久之后的事儿他们没法考虑。

    朝廷社仓的确存了不少粮食,但也没办法兼顾所有,现在的办法是先消耗百姓家中存粮。

    其次是商人们的屯粮,最后才是朝廷兜底,如此就能拉长缓冲时间,尽可能的让所有百姓都有一口吃的。

    毕竟大灾至少还要持续十年以上的时间,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周爱卿,此法既然是你所提,就由你写一份奏疏加急送到北京城,让内阁六部商议后下发到各布政司,各布政司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臣遵旨!”

    崇祯摆了摆手:“汉中平原南水北调的事儿你们都知晓了吧,朕从潼关折向东南,沿途南阳等地都已经准备了,且襄阳府那边最为迅速,已经用此法载种晚稻了。

    你们虽是江南之地,但旱灾可不认这些,从目前形式来看,江南之地已经是无法避免了,只是早晚的问题。

    现在已经确定的是陕西和山西全境,河南七成、山东三成、湖广三成、北直隶两成,安徽和江苏一成,范围持续扩大,影响上亿人,朝廷储备的一亿两千万石粮食两年是极限。

    一旦粮食供应不上,饥民遍野、社会动荡、内乱频繁、秩序崩溃,那我们这七八年的努力就彻底白费了。

    你们要提前让好准备,稳定和记足自身的通时也要兼顾湖广、河南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р╤пЫн╨жром简介 >р╤пЫн╨жром目录 > 第1954章 崇祯冷血,计划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