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六章 从悬崖到坦途
成了“两翼”。胡、马胆敢闯入咸阳,顷刻间就会处在西安和泾渭的三面包围之中,成了瓮中之鳖。

    6月19日晚,中共西北局、第一野战军前委在西安建国公园召开紧急会议。议题很简单,一个是西安要不要坚守问题,另一个是先收拾胡宗南还是先收拾马家军,也就是所谓“击南击北”问题。

    对第一个问题,彭德怀的态度很明朗。他一直不主张放弃西安,认为那样会“对政治、军事和士气均不利”。他希望能够“利用西安、咸阳坚固据点诱敌深入”,然后用机动兵力寻找战机,把敌人消灭在西安附近地区。这正好抓住了胡、马(特别是马继援)功名心切的弱点,所以不难实现。只要守住西安,并利用西安和咸阳坚固的城防消耗敌人,就有可能“集中机动部队寻机打击敌人一路、歼敌一方面或另一方面的几个军”。

    大家在会上仔细分析了一下当前敌我兵力比例情况。张宗逊和参谋长阎揆要算了一算细账,结论让人惊喜,我军兵力竟高于敌军!敌现有3个兵团、11个军、32个师共21.3万人;我方十八兵团抵达后,也有3个兵团、9个军、27个师。这些军、师都是刚整编完满编单位,不像敌人(特别是胡军)多数只有番号没有兵员,剩下空架子单位,所以,论人数我军是24.8万人。况且,我军在士气方面的优势,胡、马军无法相比。

    “击南”还是“击北”?彭德怀说:“我看,打马是理想的,但在胡、马两军趁我十九兵团来到前即联合实施反扑,使我被迫过早决战的情况下,可能先击胡更有利一些。特别是敌威胁到我不能守西安,须集中力量歼敌一两个单位,迟滞敌人进攻是需要的。”不管打马还是打胡,彭德怀提出了一个原则性的要求,那就是“不怕困难,不为零碎动摇整体”。

    赵寿山对彭德怀的这个原则要求极为欣赏,后来他同人聊起这一段,说:“人家讲‘临危不乱’‘将帅风度’,我看没人比得上彭老总,就那一句大白话,恰恰当当;整个扶眉战役就稳住了!”

    一纸撤退令二马怄气,举城放光明万众称雄

    咸阳北垣坡头,是历代王侯陵寝之地。

    那是个晴朗的上午,马继援的八十二军中校作战参谋李少白,伙同骑八旅旅长马英、第二四八师师长韩有禄登上一个大坟包,用望远镜俯瞰咸阳城内,发现从西安到咸阳的公路上,黄尘滚滚,军车如飞。进城的车辆满载兵员物资,而出城的全是空车。

    这时,那位“好汉”级师长马振武还没有见到人影。他是午后1点多钟才随其一九〇师先头部队匆忙赶到的。李少白、马英和韩有禄三人因为登高望远招来了城内解放军的一顿炮火,此刻惊魂未定,一个劲地在那里叙说险情,感叹命大。马振武不耐烦地打断他们,立逼报告“情况”。谁知“情况”还没有报告完,马又嫌太啰唆,干脆,啥也别说了,部署攻城!

    攻城,是马振武唯一的欲望。来这里就是为了夺取咸阳,别的七拉八扯,都是放屁。老实说,他已经让马继援的嘉奖电弄晕乎了!

    马振武的莽撞在攻城发起一个多小时后,便带来了严重后果。咸阳城北各个据点,抗战期间都构筑了坚固的永久性工事,堪称铜墙铁壁,易守难攻。马振武的一九〇师及二四八师没打多一会儿,伤亡粗估就已逾千,官兵瘫了脊梁骨,全线处于相持状态。城内解放军依托工事,火力异常猛烈,攻城马部寸步难进。

    恰在此时,在城西渭河北岸担任警戒的骑八旅,给马振武送来一个神秘的“俘虏”。此人二十七八岁,湖南口音,自称“不是俘虏”,有证为凭,是国民党中央军校十七期炮科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在阎锡山的部队,太原解放时被俘,到解放军第六十军任炮兵教员。六十军由潼关过黄河乘车前往咸阳,他趁下车混乱之机溜出城门,过桥转到城西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第一野战军简介 >第一野战军目录 > 第二十六章 从悬崖到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