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九章 收“两延”破清涧
和董钊收拾一阵子了!

    总之,黄龙山区一团乱麻,在胡宗南心头简直不知该摆放到什么位置。现实情况是,董钊如惊弓之鸟,刘戡不真不假的心思用在清涧方向。过去,胡军上下都口口声声要寻找共产党军队主力;如今,共产党军队在他们心目中,“最好别碰上”。这种局面使王震和王世泰基本上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两人在沙盘上一拍即合,对攻打宜川充满信心。行动的日子定在10月15日。四天之后,二、四两个纵队突然逼近宜川城,三五九旅主力包围钳制城北老虎山、虎头山,另抽七团配属独四旅负责攻打位于城西南的主阵地七郎山。四纵则派警一旅重点夺取城东南的凤翅山。

    攻城阵势一摆开,王震的牛脾气又上来了。他跑到一线团指挥所,把帽子一扔,从战士手中夺过一挺轻机枪,打雷一般吼着就往上冲。团长苏宏道一看这情形魂都吓掉了,扑过去把王震一把抱住:“司令员,这不行啊……”说着“不行”,部队已经全线出击,无声的命令鼓舞着每一个战士和基层指挥员,那股锐气势不可挡。指导员连德合没冲出去多远就让敌炮火炸断一条腿。他在血泊中喘了口气,立刻爬起来单腿跳跃。那是60度的斜坡啊,他居然就凭着一条腿连跳带爬往上攀登,冲在队伍中间。战斗打得十分残酷,最后就是这位单腿指导员,指挥着全连仅剩的两个班冲上了七郎山。

    正在延安大喘气的董钊再也不能装聋作哑了,立率整一师、九十师、二十七师四十七旅大张旗鼓赶来增援。王震和王世泰下令部队扛起宜川城头的红旗,押着国民党中将指挥官许用修、少将县长徐沛和新九旅二十七团上校团长彭友明等一干俘虏撤出战斗。遵照中央军委指示,两个纵队全部东渡黄河,保存实力。四纵转移到固临地区,二纵由吉县转移至运城。

    几天后的一个黄昏,董钊大部队虚张声势赶到宜川。举目一望,这里早已硝烟散尽,呈现一派升平歌舞。宜川城防全线崩溃后,原驻守该城的国民党新九旅第二十七团、六十一旅第一八二团和整九十师野炮营一个连,加上地方武装三千多人,死伤及被俘者外,余皆作鸟兽散。解放军一撤出,这些炸了窝的鸟兽又都纷纷还巢筑垒,并刻意弄出满城祥瑞,好在上峰面前表现出镇定,不那么太扎眼。这一效果轻而易举实现了,董钊连续几天都在欣慰。当然,董的心情还有别的原因。在与刘戡的无线电联络中,他已确切获知,刘和驻守清涧的整七十六师师长廖昂,目前正在度日如年……

    掠四库廖昂安民乏术说死与降,拒小灶彭总治军有方论鱼与水

    清涧是座山窝里的小城,北依九里山,西南有笔架山。这支“笔架”从城外一直伸进城内,种种说法由此衍生开来,熏得小城颇有些诗文相传的味道。

    廖昂对此情投意合。他虽说是个军人,却生性儒雅,喜欢读点典籍,更喜欢藏书。听说清涧有个绰号叫黄翰林的清末秀才,私家藏书丰厚得很,尤其是古籍,许多绝版线装本价值连城。廖昂毫不客气地钻进黄秀才的书斋,一“校点”就是几个月,结果把一套保存完好的四库全书“校”到了自己名下。

    在廖昂心里,这大概是自己进驻清涧后最得意的一件事。它足以抵消延长与延川两座前哨城市的丢失。至于伤亡几何、投降几何,在他已是见怪不怪。他从容撤掉那个被二十四旅旅长张新骂作“贪生怕死、指挥无能”的营长陈炼,让副营长陆少侠代理营长,然后,给胡宗南发报,要求趁共产党军队主力还没来得及合围清涧之前,批准他撤往绥德,与绥德守军一六五旅共同防守。

    然而,廖昂想错了。胡宗南压根儿就没把廖的进退问题摆上议事日程。他正坐在延安兴致勃勃地垂钓。在他心目中,陕北是个巨大的池塘,而清涧不过是下钩的点,自以为久经沙场的黄埔门人廖昂,实际上竟是一截不折不扣的蚯蚓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第一野战军简介 >第一野战军目录 > 第十九章 收“两延”破清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