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出兵与收兵
彭德怀很喜欢听贺龙像这样率真而又诚恳地评述战事,可惜这样的机会并不多,既然已经说到话头上,他决定“抛砖引玉”,因此将毛泽东最近多次重申的一个观点引用过来。毛泽东总结了国共两军近期交手的经验,特别强调要相对集中优势兵力,着重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然后敌占据之各据点自然容易被我收复。为实行此方针,应采取围城打援的办法。围城的目的不在得城,而在打援。彭德怀说:“得城很重要,歼敌有生力量更为重要嘛!”
两位老总的讨论使悟性极高的王震大受启发。他高兴地嚷道:“我看,这里面有辩证法!唉,一年来紧紧张张,要找点儿时间好好补补课啦。”
贺龙满意地点头。彭德怀也笑了:“主席要你‘重整旗鼓’,这才是重整旗鼓的样子嘛!否则,你们将来怎么把三五九旅旗帜插到北平城头上啊?”
横山起义兄弟分道扬镳,雄师成形兵分一二三纵
彭德怀、贺龙、王震三人聊得正起劲,杨尚昆过来了。他歉意地朝大家点下头,说:“主席让我跟彭总招呼一声,今晚习仲勋和张德生同志要向军委领导作一次详细汇报,中心内容是胡景铎的横山起义,现在是万事齐备,只欠东风了!”
彭德怀捏着酒杯的手一摊:“还要么子东风?主席点个头就干呗。我跟王世泰和张仲良都商量过了,在联防军的教导旅、新四旅、警三旅和曹又参的新编第十一旅,各调一部兵力,配合行动,应该万无一失了嘛。贺老总你看呢?”
贺龙有点儿忧心忡忡,想了想,说:“横山起义没问题,攻打榆林要慎重。邓宝珊不是别个啊……”
彭德怀最想打的,恰是榆林邓宝珊。邓部盘踞榆林、横山的陕蒙边区,与洛川以南胡宗南大军遥相呼应,长期以来对陕甘宁边区大后方造成威胁。前些日子胡宗南抽去主力到陕南围追堵截李先念、王震他们,北边邓宝珊就小动作不断。特别是横山境内石湾、高镇和武镇三地,凶刀一般伸进边区,绥德到三边的要道被它割断。从军事上看,一旦双方打起来,也势必影响中共方面战略回旋。钉子不拔,后患无穷。而要解决根本问题,还必须把邓宝珊这棵大树扳倒。为此,毛泽东曾多次指示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要他加强陕甘宁边区北线工作。
习仲勋的“北线工作”早在半年前就进入实质性步骤。那还是蒋介石公然撕毁停战协议之前的1946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审时度势,确定在加强自卫战争的同时,发动全党做统战工作,派久经考验的得力干部到国民党内部,争取一切反内战积极分子。习仲勋找到时任绥德地委统战部副部长的师源,两人盘腿坐在炕上细细合计起来。
习仲勋说:“得有个工作目标,最好是国民党中上层军官,此人应该有很强的活动能力,有思想,有号召力……”
师源当即想起一个故旧,这人叫胡景铎,从小受民主思潮影响,年轻时就同共产党有过密切来往。“我们相识大约是1938年,”师源回忆说,“那时他在富平县庄里镇,我印象中他思想一直比较进步,后来他到国民党高桂滋部队当上补充营营长,有一次带兵途经富平,县工委邵武轩书记趁机给他塞了一批人,记得好像是40多人,清一色的义勇军青年。另外,邵书记还把我和刘茂坤等几位党内同志也派进去了,让我们长期做胡的工作。可惜,我半途在西安调干学习,离开了胡部,一别再没见着,也不清楚他现在的下落。”
“人如真的可靠,上天入地也要找到!”习仲勋大感兴趣。
“当然可靠!”师源肯定说,“据我所知,抗战期间他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一直不满,多次因为跟日本人动真格的而被调离前线。前年春上,他在国民党第十七军当二五二团团长,驻防甘肃固原,拒不执行封锁边区的政策,还当面跟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