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暗度陈仓
击排过江,把对岸的大船争取过来!要记住,时间决定着重庆的命运!”
“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以最快的速度打过江去!”陶怀德郑重地举手敬礼,转身向江岸跑去。
“炮火准备,掩护突击排渡江!”杨国宇左手持着望远镜,高高举起的右手却迟迟没有落下。望远镜中,突击排的三条小船成“品”字形,冲破混浊的江水向对岸划去。对岸,除了浓烟烈火,没有任何动静。高昂的炮管,上膛的炮弹,仍在等待着命令。十分钟后,小船靠岸了。只见陶怀德率领战士们如猛虎下山,直扑九龙坡。奇怪的是,他们依然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该发生的事情没有发生,更令人不解和心焦。
突然,一阵密集的枪声和爆炸声从对岸传来。杨国宇的心一下子缩紧了!突击排已经深入居民区,炮是不能打了。怎么办?!正当他和胡鹏飞紧急研究对策时,身边的战士们却欢呼跳跃起来。杨国宇抬眼望去,只见十余艘大木船向南岸划来。
船一靠岸,杨国宇和胡鹏飞立刻迎了上去,同声向老船工问道:“老大爷,对岸为什么打枪?”
船工捋着胡子,嘿嘿一笑:“哪里是打枪哟,是咱老百姓放鞭炮欢迎你们哩!”
“那么城里的敌人呢?”
“除了留下一部分搞破坏,其他的全撤走了。”
“蒋介石呢?”
“老蒋?早坐飞机跑了!”
杨国宇略一思索,对胡鹏飞说:“敌人撤得这么快,肯定有大规模破坏城市的计划。我们必须尽快渡江,占领全城制高点——浮屠关,而后控制各重要目标,粉碎敌人的破坏阴谋!”
就在杨国宇他们渡过长江,冲入市区,与敌残余部队激战的时候,配属第三兵团指挥的第四十七军也渡江而过,杀进城来。两路大军风驰电掣,穿插横扫,把顽抗的守敌阵地搅得如同汤浇的蚁穴、火燎的蜂房。
十一月三十日,重庆解放。
走在入城的队伍中,踩着铿锵的锣鼓点,听着雷动的欢声,望着热泪盈眶欢庆解放的家乡父老,杨国宇心中存着一个莫大的遗憾,遗憾自己没能亲手把蒋介石抓住。他抱怨自己追得太慢,也把这归结为蒋介石“那家伙跑得太快了”。
若干年后,蒋经国在他公开发表的日记中,向世人透露了蒋家王朝仓皇逃离重庆的末日光景:
十一月二十九日,行政院迁往成都,重庆市内人心惶惶,社会秩序大乱……父亲乃决心于明晚撤守沿江北岸之指挥部署。午间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新的作战计划;对第一军之后撤准备,亦有详细指示。但前方已传匪部在江津上游二十里处渡江。
前方战况猛烈,情势危急,重庆已受包围,而父亲迟迟不肯离渝……夜晚十时,林园后面已枪声大作。我只好向父亲报告实情,希望早离此危险地区。同时,罗广文自前线回来报告,知其军力已被匪部击散。而周围之兵工厂爆炸之声又四起,连续不绝。此时,山洞林园前马嘶人喊,汽车拥挤,路不通行,混乱嘈杂,前所未有。故不能再稽延,乃决定赴机场营。途中为车辆阻塞三次,无法前进。父亲不得已,乃下车步行,通过后改乘吉普车前进,午夜始达机场,即登上“中美”号专机夜宿。据说,当依复恩驾驶“中美”号专机临空之际,由江口过江的解放军,距白市驿机场仅十公里。战时陪都,半小时后失陷。
也是若干年后,邓小平的女儿毛毛用诗化的语言,描绘了父亲回到重庆,回到已然换了人间的故乡四川的历史一瞬:
父亲又回到了四川。
回到了重庆。
回到了他的故乡。
命运竟然安排得这样的巧。
记得吗?二十九年前,在重庆江边的码头上,一个名叫邓希贤的十六岁少年,乘着一艘名叫“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