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初战宿县
的会场,空荡荡只到了不足两百人。各政府机关的官员和公务人员都在忙着安排自己的去处,谁有心思上班开会?就是到会的委员,也无心绪讨论议案,多半在开私人交易会,为离开南京“搭桥”“铺路”。
行政院长翁文灏已经辞职。会议临时召集人望着冷冷清清、扔根棍子都打不到人的会场,只好摊开双手,说了一声“散会”。
这一天,偌大的南京,庞大的政府机构,能够正常运转并按人头准时开会的,恐怕只有蒋介石的“官邸会报”了。
宿县失守的消息,无疑也给这座官邸投下了巨大的阴影。
参加“会报”的都是军界要人,整天研究的就是战略问题,他们当然比一般人要清楚宿县的战略地位。共产党夺取宿县,切断津浦路南段,意味着徐州“剿总”已经陷于战略包围。而且不仅是一个徐州,它就像一把快刀切豆腐那样,把整个徐蚌、淮海地区国民党的七个兵团切成了彼此互不相连、行动无法呼应的几块。这使得这场关系到党国生死存亡的大决战,从一开始就处于四分五裂的态势。
这种态势的恶果是显而易见的。自从六日黄百韬兵团被华野包围在碾庄地区后,国防部和徐州“剿总”迭令邱清泉和李弥兵团驰援解救。然而整整十天,除了徒增伤亡,毫无进展。蒋介石曾指望黄维兵团能够迅速越过津浦路,到达战区,以解碾庄之围;并准备派刘汝明、孙元良兵团由蚌埠一带北上,与上述兵团造成合围之势,不仅救出黄百韬,而且要在决战中歼灭华野。然而,宿县失守,使这一切都成了泡影。
蒋介石自知这种走一步被动一步的局面,是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他以往的注意力过于偏重解救黄百韬,而忽略了共产党会趁机夺取宿县。当然,这也不排除情感的失重,尽管这种情感在本质上源于他的韬略。
黄百韬并非蒋介石的嫡系,然而他对蒋介石的忠诚却是许多嫡系所无法比拟的。因而内战开始后,几乎中原战场的每一次战役,蒋介石都把黄百韬推到前台充当主角。豫东战役后,蒋介石把一枚青天白日勋章授予黄百韬。在杂牌军中能够得到此殊荣的,黄百韬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蒋介石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在那些非嫡系的将领中间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证明自己的达观和一视同仁,并让那些虽为嫡系却有二心的人感到愧悔。
这样的旗帜,蒋介石是绝不愿让它轻易倒下的。特别是八日那天,第三绥靖区何基沣、张克侠率部于贾旺、台儿庄前线反戈投敌,致使共军华野部队迅速通过不老河,将黄百韬兵团置于绝境后,蒋介石更是悲愤交加。他摔了杯子,大骂何、张苟且无耻;又流着眼泪呼唤黄百韬的名字,发誓一定将他解救出来;并在当天中央党部的纪念周大会上信誓旦旦地说:“今天这些人抹杀了国家的利益,丧失了国民的立场;响应共匪的谣言攻势,而主张向共匪投降。这是极端可耻的!国军戡乱剿匪方针早已确定,必以全力贯彻到底!……我个人平生做事的态度是,一件事不开始则已,一开始就一定求其成功;任何职责不轻易担任,一经担任就决定负责到底。尤其我三十年来,对任何战役,在发动以前,无不郑重决定;一经发动,则无论经过任何挫折、困难和失败,必须奋斗到底,贯彻到底!”
这就是蒋介石。这个从小在家乡奉化的山溪里喜欢逆着水游泳的人,骨子里浸透了从不悔错、从不承认失败的个性。
今天的“官邸会报”,照例先由国防部第二厅厅长侯腾介绍战况。但侯腾今天介绍战况时却有些战战兢兢,唯恐触怒了正在气头上的蒋介石。谁知越怕越出错,他好不容易把战况讲完,却画蛇添足,鬼使神差加了一句:“目前,由于共军攻占宿县,徐州情况吃紧,南京后方也极混乱,昨今两日车站码头人群塞道;加之满街到处抢粮,警察袖手旁观,大部分粮店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