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饮马长江
这样的故事几乎说不完。
正午十二时,枪炮声完全停止,六架敌机出现在高山铺上空。
公路上行走着一排排身穿国民党军服的漫长队列,连绵不断的山沟里、缓坡上也是黄龙般的俘虏队伍,看不出一点与共军交战的迹象。敌机判断国军大概已经解围,于是俯冲盘旋,把从武汉装运的大饼、馒头统统投下来。
飞机越飞越低,几乎已经触到山尖。守在山上的第十九旅又捡了一次“洋酪”,无数挺机枪一齐开火。一架飞机立时中弹起火,拖着长长的黑尾巴撞在山坡上,摔得粉碎。
在山野里捡大饼、馒头的战士们一片欢呼。
高山铺一战歼敌第四十师和第八十二旅一万二千余人,大家都说打得顺,过瘾。
<er h3">4
霜降已过,立冬了。大别山的清晨一片冷清,树梢上、房顶上、草叶上,凡裸露在大自然中的景物都挂上一层厚厚的霜。
连着几天,邓小平清晨起来没有外出散步、做操,刘伯承也改了雷打不动的看书习惯。他们起床后,简单漱洗一下,就和全军将士一样,忙碌地做着一件从来没做过的事情——裁制冬衣。
高山铺大捷使陕北的毛泽东感到悬着的心放下了,他对周恩来说:“高山铺大捷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消灭了一万多敌人,也不仅仅因为这一仗打得很漂亮,它的全部意义在于我军已经能够在大别山进行大兵团作战,刘邓已经在那里站住了脚。倘若十万大军的冬装能在近期解决,那么天王老子也赶不走他们了。”
这之前的九月十三日,中央致电刘邓:被服解决可能性如何?如无,准备派十纵护送。
刘邓认为,从解放区运送棉衣,不仅增加解放区的负担,而且要派部队千里护送,通过敌人的重重封锁,耗费很大的力量。为了减轻中央的负担,节省人力、物力,刘邓当即回电:自己动手,就地解决冬装的困难。
收到回电,毛泽东深深感动,连说了三遍:“刘邓不简单!”
大别山北麓经济贫困,没有条件解决十万冬装所需的棉花、布匹。但是刘邓却利用蒋介石“围剿”的机会,跳到大别山南麓的富庶地区,争取到较为优厚的物质条件。高山铺大捷后,刘邓发出指示,要求全军利用战后休整,限期完成冬衣筹制。
湖北黄冈县的胡凉亭,一东一西两间农舍的窗前,刘伯承和邓小平借着晨曦飞针走线。刘伯承眼神不济,几针便扎一下手指。
康理每见这种情景,心中就一阵难受。他真想走上去接过司令员的针线,替他缝好棉衣,但又不敢。前几天,多少人提出这个要求,都被刘伯承“锛”了回来。昨天,鄂豫军区的穰明德专程送来一件做工精细的虎皮袍:“司令员,同志们都为您的健康担心。这件袍子是打土豪得来的,您穿上吧。”
刘伯承推开了,指着手中尚未完工的棉衣说:“全军上下穿的都是这种棉布衣,我不要特殊。”
邓小平毕竟手脚麻利,又大刀阔斧惯了,棉衣“工程”已进入尾声。他咬断线头,穿上试了试,自我感觉良好,就走到院子中喊西屋的刘伯承,“看看我的手艺!”
刘伯承抬起目光,上上下下打量,问道:“你自己如何评价?”
“相当不错,可称地道的中国手工艺制品!”
刘伯承哈哈大笑。
四十四年后,于乔回忆起第一次见邓小平穿棉衣的情景,这样形容:“邓小平的那件棉衣呀,真不敢恭维——前襟撅着,后摆吊着,背上还有个大鼓包,脖子都找不见了。”
空中传来隆隆轰鸣,一架飞机自东向西飞来。飞机在胡凉亭上空盘旋,撒下满天红红绿绿的纸片。康理跑着抓起几张。
刘伯承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