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五章 饮马长江
潜也沉不住气,急匆匆宣布组织“义勇警察总队”保卫大武汉,好像共军已经兵临城下了。西安也下令宵禁,只因为陈赓攻克了卢氏。其实卢氏距临潼尚有一百六十里,离西安就更远了。真是庸人自扰,无稽之谈!

    蒋介石召来行政院新闻局局长董显光、国防部新闻局局长邓文仪,发了一通脾气:“你们所掌何事?大别山的事为什么不去宣传,不发新闻,听任奸匪谣言惑众?”

    董、邓二人不敢怠慢,回去之后立即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共军流窜大别山,造成一种印象,以为他们多么活跃,其实这种印象是毫无根据的。刘伯承、邓小平所部强渡黄河乃为解救山东陈毅,是出于不得已;解救不成,拟接应陈部窜逃河北;复不成,被迫南窜;沿途经过黄泛区、沙河、淮河等五条大河,遭国军围追堵截,兵力消耗殆尽。进入大别山的残匪为数寥寥无几,实不堪一击,不久即可肃清”。

    其实,宋美龄又何尝不清楚,话怎么说是一回事,仗打得怎么样是另一回事。她的心里和蒋介石一样,丝毫没有因为开了个记者招待会而轻松半点。

    十月十日,毛泽东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竟公然喊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更令人忧虑的是刘伯承和邓小平,他们进大别山已经两个月了,虽经数次围剿,不但没有肃清,反而让他们窜到长江边上,一时控制了东起华阳镇、西至武穴的三百里长江北岸,占领了舒城、庐江、桐城、潜山、广济、英山、望江以及江岸重镇武穴与小池口。

    小池口就在九江的对岸。长江流经武汉形成了东西两个像兜肚样的突出部位,小池口便是其中之一。它南临长江,北靠大别山,酷似一条横卧的牯牛,前蹄蹬着武汉,后尾扫着南京,牛头掉转过来就能跃过长江,直扑庐山的牯岭……

    宋美龄顺着自己的思路渐渐明白了,战火已经烧到长江边上,牯岭对面的局势之白热化程度已经超过了号称“火炉”的南京三伏盛夏。她的达令大概正是为了这个才上庐山的。

    灯光耀眼,终于到了牯岭官邸。

    国府参军处军务局局长俞济时满脸笑容地恭候在依山而筑的台阶旁:“校长,一路辛苦了。”

    俞济时操着标准的浙江奉化方言,双手搀扶蒋介石走下滑竿。能够称呼校长,已经说明关系非同一般。俞济时则更进了一步,不但同是浙江人,而且还是奉化乡亲——俞济时家在奉化城里,蒋介石家在城北溪口镇,两家相距仅十五公里。俞济时自幼贫寒,不怕吃苦,从不蓄发,喜剃光头,当米店学徒时因不慎跌翻阿大(经理)的饭菜,怕遭毒打而投奔黄埔军校。在黄埔军校,他刻苦努力,一言一行遵循校长旨意,颇受蒋介石的青睐。从北伐、抗日,一直到现在,蒋介石始终把他当作心腹带在身边,由侍卫队排长、连长……破格提升为侍卫长、中将局长。

    蒋介石脸上浮现出难得的笑意,戴着白纱手套的手摆了摆,也说了句地道的方言:“还好,还好。介(这)个介(这)个,倒是让你切壳(吃苦)了。”

    俞济时小心翼翼地扶着蒋介石步上台阶:“校长,一切都安排好了。请您稍事休息,过一会儿接个电话。”

    蒋介石有些不悦:“人还没到,电话倒追来了。哪个的?”

    “海军,桂永清。”

    “什么急事?”

    “他说,刘伯承到了九江对面。为了校长的安全,他已经调军舰来此地巡逻江面,以防刘伯承渡江。他说……”

    “不要说了,草木皆兵!”蒋介石甩掉俞济时的手,“刘伯承还没有发疯,他到江南来干什么?他窜到江边来,一则是要避开我会攻主力,二则是要到富庶的江边筹粮、筹衣、筹饷。连这个都不清楚,还算什么军人?!”

    俞济时脸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第二野战军简介 >第二野战军目录 > 第十五章 饮马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