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艰难岁月
刚撤走,解放军又驻了进来。老百姓两头跑,见队伍就逃,至今仍没有几户回来。空荡荡的镇子里,店铺挂着门板,房舍紧闭大门,街上行人稀少,显得空寂萧条,冷冷清清。
两个担柴的汉子倚在墙角,指着不远处的店铺说着什么。
邓小平想和他们聊聊,刚靠上去,两个汉子便慌乱地担起柴,匆匆离去。邓小平有些奇怪,顺着那两人手指的方向望去——
一个军人用步枪挑着一匹花布和一捆粉条,腋下夹着一刀白纸和几支毛笔,拐出店铺扬长而去,留下一个背影。
邓小平追了几步没追上,站下来,对张之轩说:“你去调查一下,是怎么回事,他是哪个单位的。”
张之轩调查回来,见刘伯承、李达、张际春都等在邓小平的屋里。邓小平问:“搞清楚了?”
张之轩点点头:“是个副连长,见店铺主人不在,就拿了一匹布和一捆粉条……”
“拿?这是抢!”邓小平摔掉香烟,“我们有过规定,抢劫民财者,枪毙!要执行纪律!如果令出不行,说了不算,再发展下去,我们肯定在大别山站不住脚!”
刘伯承来回踱步,问:“他是哪个单位的?”
“警卫团的。”
“哦……”刘伯承摇摇头,叹道,“灯下黑哟!问题竟发生在我们眼皮底下。李达,际春同志,你们说说。”
李达脸色铁青:“问题发生在我们身边,更应该严肃纪律。”
“我同意。”张际春声调不高,却透着沉重,“我们已经三令五申,他还错,这就无法挽回了。”
“问题就在这里。”邓小平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烟盒,见是空的,攥成纸团,“部队纪律整顿得如何,首先要看你的直属队,要看你的警卫员。如果这两部分人都管理不好,那么你离坟墓也就不远了。问题既然发生,只好从我们身边开刀了。张之轩同志,通知部队,下午召开公判大会;另外派一部分同志上山,动员群众下山参加。”
张之轩说了“是”,身子却未动。
刘伯承问:“你还有话说?”
张之轩:“那个副连长说,他对不起刘邓首长。中秋节那天,首长还……”
刘伯承想起来了,一惊:“你说他就是……”
“三连副连长赵桂良。他还说——”
“不要说了,我知道他。”刘伯承缓缓地抓下帽子,眉头紧拧着,接下来的话语调低沉而有些颤抖,“那是一个很不错的副连长啊!懂得关心战士,打摆子了还替战士站岗,打起仗来一定也很勇敢。
“可……他为什么偏偏忘了人民,忘了纪律,忘了自己是一个干部呢?张之轩同志,请你转告赵桂良副连长,对他的处决,我和邓政委都很沉痛。当然,我们也可以手下留情。但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毛主席制定的,是我军的建军宗旨,也是我们每个军人执行党的政策最起码的和必须做到的。你对他讲,我刘伯承说了,希望他能理解,老百姓不是命里注定要跟我们走的。如果我们的纪律搞不好,老百姓为什么不可以跟别人走呢?”
邓小平一只手拧着额头,一只手掐着香烟,没有说话。烟,抽了一支又一支,浓重的烟雾弥漫在整个房间里,使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切肤般的痛苦正咀啮着他的心。
禁闭室。桌上放着一碗面条,是首长们让炊事员专门为赵桂良做的。碗盛得满满的,已经没了热气。赵桂良呆呆地望着面碗,一动不动。颌骨上的枪伤结着紫疤,那是日本人留给他的。
“吃些吧。”张之轩劝着,又一次把碗端到他的面前。
赵桂良焦干的嘴唇嚅动着:“组织处理,我没意见。我……该杀。”
“还是这几句?你难道……再考虑考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