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南下洪流
步行;说是辎重勤务,又有战斗部队;说是战斗部队,又有不少人使用短枪。我自以为还算是能正确判断敌情的,但那回可难住了我。”
刘邓开怀大笑。邓小平:“判断不清,就下不了决心嘛!”
吴绍周:“我的指挥方案是,用两旅之众黏住你们,再用两个旅合击。可不等我部署完毕,你们呼呼啦啦就冲到我眼前了。”
刘伯承:“那时我们两个就在你的阵地前借路。”
吴绍周收敛笑容,一脸惊异。
<er h3">3
河,河,还是河。一条条河流横在南下的路上。
大自然或许并无意制造艰险,但这一条条河流,每一条对于南下的刘邓大军都是一道阴阳界,而对于国民党的追兵阻师却是一次次的机会。
杀过汝河之后,第十八旅又受命攻打必经之途——息县,夺下了淮河渡口。这是千里跃进途中的最后一道关口。
淮河发源于河南南部的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是中原的一条大河。第十八旅部队抵达淮河北岸时,敌人已烧毁了全部渡船,仅有几只破船被弃置河滩。
每年的五月至十月,是这条中原大河的高水位期。五月平均水位十四米,七月十九米,十月以后开始下降。当天刚下过一场急雨,宽宽的河面上泛着浪,水流湍急。第十八旅政委李震派出部队远距离寻找渡船,他焦急地站在大堤上,冀盼着出现奇迹。
下午六时,刘邓率领指挥部到达。
刘伯承走上河堤。邓小平在堤下用帽子扇着风,问李震:“有多少船?天亮前渡过淮河没问题吧?”
李震汇报了情况。
邓小平:“这些早应该想到。这么多人马,无船,无桥,总不能投鞭断流吧?”
刘伯承走下河堤:“吴绍周的八十五师到了彭店,离我们只有三十里。如果天亮前过不了淮河,重兵一到,有可能使千里跃进功亏一篑!”
第十八旅刚结束汝河激战就攻打息县、拿下渡口,就是生出三头六臂,也难把一切都准备好。刘邓虽心急如焚,但也没再说什么。
李达匆匆而至:“找到了一些船。李震,你们十八旅今晚十二点以前必须渡河完毕!”
李震连忙跑到渡口,监督渡河。部队拥挤在渡口,乱纷纷一团,越急越挤,越挤行动越慢。李震重新调度,布局,整顿混乱的秩序,嗓子都喊哑了。旅里的干部都愁眉不展,这么多部队,只有这些既小又破的船,无论如何在十二点以前都是渡不完的。
统帅部在岸边一间独立小屋内召开紧急会议。
邓小平说:“伯承同志先过河指挥部队,际春同志一同过去。李达同志留这里指挥渡河。我负责断后。”
刘伯承说:“政委说了就是命令,立即行动。”
李震拦住走出屋的李达:“参谋长,十二点以前我们旅无论如何渡不完。”
李达紧抿着嘴唇,沉思了片刻,很艰难地说:“两点钟前渡完,一分钟都不能再延迟!”
第十八旅只占渡河部队的七分之一,李震不能再说什么。但就是把时间放宽到两点钟,也是没有希望的。
刘伯承走出屋子,问李震:“河水真不能徒涉吗?”
“河水很深,不行。”
“到处都一样深,都不能徒涉吗?”
“我们在村子里找了有经验的水手了解,他们都说淮河忽涨忽落。现在涨得很深,从来没人敢在这样的时候涉水渡河。”
“你们实地侦察过没有?”
“侦察过,先锋团和旅里干部都侦察过。”
李震刚回到渡口,刘伯承拄着一根打枣杆似的长竹竿也到了渡口——不知谁给他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