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战四平
该打的问题,史学界至今仍争论不休。事后“诸葛亮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一战役使民主联军元气大伤,违背了我军灵活机动的作战原则;也有人认为在这一战役中如果民主联军集结更多兵力,决心将仗打得更大,有可能迫使蒋军因无法武力解决问题,而不得不签订东北停战协议,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实现全国和平;还有人认为正是四平战役的结局,膨胀了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的野心。
替前人担忧是毫无意义的,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去看一看1946年四五月间那惨烈的一幕。
南征北战
4月2日,军事调停东北执行小组中共代表耿飚、许光达等40余人,由北平飞往沈阳,被国民党军警非法扣留达3个小时之久,后来虽然在美方的干预下获得自由,但因国民党方面的百般阻挠,调停工作根本无法进行。
由于蒋军在东北一直比较顺手,至今未吃过大亏,所以蒋介石和熊式辉等人认为能够凭借武力解决问题。
4月1日,国民党军第25师、第14师分别由抚顺、辽阳向本溪进攻。次日第25师推进至石灰厂、三人沟、大甸子地区。东北民主联军南满军区第3纵队第7旅和第9旅一部,奋起反击,歼敌700余人,将敌击退。第14师在华子沟一线遇3纵第8旅的阻击,从清晨战至傍晚仍一筹莫展。当日夜,南满军区部队向苏家屯之敌展开反攻。国民党军顿时陷于困境,只好仓皇撤逃,第一次本溪之战就这样降下了帷幕。
4月4日,林彪率前指抵达四平。此时由沈阳北进之敌已先后攻占铁岭和开原,并向四平推进。
林彪自山海关之战以来,一直沿铁路线且战且退。他作战的最大特点是不打无把握之仗,只要有充裕的时间,他会在战前作精确的计算,不算到胜券在握是不会轻易投入战斗的。蒋介石将7个军投入东北战场,兵力集中,使林彪暂时无法寻机歼敌,林彪只能节节抗击,以迟滞蒋军推进速度,为后方创建根据地赢得时间。这一直是林彪的指导思想,直至此时,他还没有进行四平战役的打算。就在这天上午,中央来电:
十旅开原作战给了蒋军以阻滞和打击,十分必要。七旅仍应尽力阻止蒋军进入四平,给蒋军以打击。因停战小组有可能在数日内到达四平,不论四平能否保住,对蒋军进攻均须给以打击,比不战而退要好。
林彪就是在中央这一电令下达后,于当日晚来到四平的。晚8时,林彪致电李富春、黄克诚:
我此刻已到四平,对情况尚不了解,明天南去侦察地形。此次集中近6个旅的兵力,拟坚决与敌决一死战,望以种种方法振奋军心,一定要争取胜利,以奠定东北局面。请将此报即转东北局与中央。
第二天一早,林彪带李作鹏等参谋人员去侦察地形。经过5个小时的侦察,林彪对苏军绘制的地图赞不绝口,虽然是第一次到四平,但早已对那里的一切了如指掌。
四平,位于松辽平原中部,是连接东满、西满、南满、北满的重要交通枢纽,中长路、四洮路、四梅路三条铁路在此会合。城北山势较高,城东亦有山丘,除此之外皆一马平川,如果放弃四平这个战略要地,长春以南就无险可守了,这正是林彪决心集中6个旅的兵力与敌“决一死战”的原因。
毛泽东于4月6日回电,指出:
集中六个旅在四平地区歼灭敌人非常正确。党内如有动摇情绪,哪怕是微小的,均须坚决克服。希望你们在四平方面,能以多日反复肉搏战斗,歼敌北进部队的全部或大部,我军即有数千伤亡,亦在所不惜。去冬邯郸战役,刘、邓所部历时十日,伤亡八千,卒获大胜,可为借鉴。本溪方面,亦望能集中兵力,歼灭进攻之敌一个师。上述两仗如能打胜,东北局面即可好转……如我能在三个月至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