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述而第七
,夫子辨木石水土诸怪,及防风氏骨节专车之属,皆是因人之问而答之。然此所答,当为研究博物而然。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集解何晏注:“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

    皇疏:“我师彼之长,而改彼之短。彼亦师我之长,而改我之短。既更相师法,故云无常师也。”

    刘氏正义,何注似以“行”为言行之行,三人之言行本无贤愚,其有善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善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此章各注以刘氏之解何晏集解为可从,陈天祥四书辨疑亦从此说。不求备于一人也。皇疏“改彼之短。”只可施于深交。如交不深者不能改也。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至宋,与诸弟子演礼大树下。宋桓公后代司马向魋,向是桓公之族,故亦称桓魋,其人甚恶,欲杀孔子,已拔其树。诸弟子欲抵抗,孔子不许,乃离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遂为是语。事见史记孔子世家。孟子万章篇,孟子亦云:“孔子微服而过宋。”变更衣服,即得脱险。

    集解:“包曰,桓魋,宋司马。天生德于予者,谓授我以圣性也。合德天地,吉而无不利,故曰其如予何也。”

    圣人处变,既知自有其德而无忧,然又微服以过。权变之道,阴阳不测,神而通之。非贤人以下可与知也。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集解:“包曰。二三子,谓诸弟子。圣人智广道深,弟子学之不能及,以为有所隐匿。故解之也。我所为无不与尔共之者,是丘之心也。”

    论语集释:“任氏四书约旨,尔是虚字。若作实字指二三子,反侵无不与二三子意。”此解可从,尔字是语助词。

    他注或以圣人独提出一行字,盖以躬行望二三子也。此解以行示教,固无不可,然圣人言教亦不可无。故行字中当含有言意。圣人之智愈广博,而愈无处不在,道愈深微,而愈无时不显,故不但无所隐秘,且所为者无不是指点二三子,故曰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吾无隐乎尔”者,孔子言语行为心意皆无隐藏。圣人之学明显而无秘密。诚心求之可也。然而,求之不诚者,其不诚之心亦无隐藏。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思之,思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皇疏:“李充曰:其典籍辞义谓之文。孝悌恭睦谓之行。为人臣则忠。与朋友交则信。此四者教之所先也。故以文发其蒙,行以积其德,忠以立其节,信以全其终也。”

    王伯厚困学纪闻,四教以文为先,自博而约,四科以文为后,自本而末。

    陈天祥四书辨疑:“行为所行诸善总称,忠与信特行中之两事,存忠信便是修行,修行则存忠信在其中矣。王滹南曰:夫文之与行固为二物,至于忠信特行中之两端耳,又何别为二教乎。”

    此章或有错简,存疑可耳。先儒或以四教与先进篇四科对照,文谓文学,行谓德行,忠指政事,信是言语。勉从此解亦可。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今本一章三段,第二段子曰二字集注疑为衍文,竹氏会笺以为,记者两揭子曰字,分明是各时语,后子曰非衍文。刘氏正义亦云,两加子曰者,言非一时也。程树德氏集释,举毛诗小雅宾之初筵正义,所引论语此章,以为自善人以下,古本别为一章。

    圣人者,何平叔集解曰:“疾世无明君也。”皇疏、朱注,皆不用此说。程氏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论语讲义简介 >论语讲义目录 > 述而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