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8章 八十块的春秋经
书籍在古代堪称无价之宝。
只因在古时刊印一本书所需花费的银子,绝非一般人所能承受。
在古代,印一本不过寥寥数十页的书籍,从制版、校对,到印刷、油墨,这一系列成本算下来,近乎要耗费十两银子之巨。
而十两银子在明中期,堪称价值非凡,差不多能够在城内购置一间房屋。
此等花费,何人能受得了
故而古时的读书人,大多是借书来抄写。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古代,若有人肯借书予你,当真是天大的恩情,待功成名就之后,必要重重地报答人家。
到了如今,一些老藏家对于古籍也是珍爱有加,比如李翰林李老就极为喜欢古籍善本。
完全可称得上是不计成本。只看其真不真,全然不顾价格几何。只要是古籍善本,再贵也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
若他手中真是一本明清善本,我即便买不下来,也可以让李老买下。古籍唯有在真正爱书之人的手中,方能更好地流传下去。
或许是看到了沈愈眼中的热切之情,摊主凝视着沈愈好一会儿,方才郑重其事地吐出两个字:《春秋》。
沈愈心中再次为之一动,春秋明代还是清代的是官刻本还是私刻本,亦或者是坊刻本
摊主却是一脸茫然,什么本我这是古书春秋啊。
沈愈先是愣了愣,接着在心里暗暗叹息一声,此人对古籍专业术语一窍不通,定是拿印刷品来忽悠我。
刻本,又称刊本,所有由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皆可称为刻本。
刻本又分为三种:分别是官刻、私刻以及坊刻。
官刻,便是字面上的意思。
比如宋明两朝的国子监,就负责管校理与刊印书籍,故而国子监的书便可称其为官刻本。
除国子监之外,还有各地的书院、府学、州学、县学、书局等版本,皆可称其为官刻。
官刻一般情况下不为盈利,只为教书育人。
私刻也很容易理解,乃是私人出资请人刊印的书籍。
多是些私塾的启蒙用书,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朱子家训》《增广贤文》等启蒙书籍。
私刻也不为盈利,只为教育后代,所以私刻本又称家塾本。
坊刻的坊字,乃是书坊之意。
古代书坊,即为现在的书店。
书商除了卖书之外也印书,没有别的目的,就是单纯为了赚钱。
不想再废话,沈愈在心中默念一声鉴宝。
果然,没有任何宝光出现。
见沈愈并未露出该有的讶然之色,摊主瞬间瞪大了眼睛,不是吧春秋你都不知道就是关羽读春秋的那本春秋啊。
沈愈闻言,笑笑说道:怎么您的意思是说,您手中这本就是关圣秉烛夜读的那本《春秋经》
摊主轻拍胸膛:比那本还要好上十倍,你听了可不要大喊大叫啊,我这本可是孔圣他老人家在世时亲笔书写的,足足流传两千多年呢。
看着摊主手里的线装书,沈愈强忍笑意,打趣道:这么厉害真的假的
也难怪沈愈强忍笑意,纸是汉代蔡伦所发明。
既无纸,那所谓的纸本春秋经自然不可能存在。
实际上,这不过是旧货市场的老旧骗术罢了。
虽说汉代已有纸张的使用,东汉时期更是出现了蔡侯纸与左伯纸。
然而,从西汉直至三国,人们大量使用的仍是简牍(竹简)以及缣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玩市场中所有那些号称春秋战国以及秦代汉代的古籍,皆为赝品。
扑哧!
最终,摊主还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