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卖棉花
麻将牌,进入摘棉花、挑死叶子、晒棉花的紧张工作中。
而关闭一年之久的花站也开始启动并运转。
花站离我们小学只有一河之隔,绕过去只需要徒步五分钟。由两间房子和空旷的水泥场构成,面积有七八百平左右,四周有一人多高的围墙,围墙上都是玻璃碴子,防止有人翻越。在场地的四角分别有四盏大灯。花站正式运转时,四盏大灯便通宵照射在堆积如山的棉花上。一是用来晚上装运照明,二是方便值夜的人好巡防。两间房子,一间是收棉花的站口,每当收棉花时,花站工作人员便在此收购村民的棉花。一间是值班室,既是值班人员工作休息的地方,也用来存储设备物资,在收花的时侯还作为财务处,用来支付棉花款。而收花的那几天,镇上的信用社还会临时租赁一家房子,用来吸纳村民卖花后的现金。
在卖棉花那几天,我放学回家吃完饭后也是要帮忙干活的。
“现在就剩下这一簸箕的棉花桃了,李云乐你也过来帮忙。”
刘萍华说道。
装棉花的簸箕是竹子编制的,半径有一米,平时都是用来装米面用的。一簸箕的棉花桃能有两三百斤的。
农民收棉花一般都是在地里直接摘取棉花的,只有那些没有开花、受了雨水的棉花桃才会单独摘回来。
对于棉农而言,最烦的是两件事,一是挑出棉花中的死叶子,二是掰开棉花桃取棉花。
“你就挑已经开了口的,不然伤指甲。”
刘萍华对我强调。
那些没开口的或开口小的棉花桃非常伤指甲,并且这些棉花桃取出的棉花往往是发黄、发黑的,甚至还有活的棉花虫,一个小时下来指甲缝里往往会充斥黄色的黏糊糊的不明物L。所以我是不敢掰这些棉花桃。
“这孩子,别把死瓣子放好的棉花堆里,单独放。”
刘萍华向我吼道。
“一两块死瓣子没事的。”我爸李天阔说道。
“你知道啥,这不是一两块死瓣子的问题。这是让人的问题,别人掺假我们管不了,但是我们不能以次充好,昧了良心。”刘华萍朝李天阔喊道。
被刘萍华一吼,李天阔一句话不敢说。
我赶忙说了句:“知道了。”随即把刚放错的死瓣子挑了出来。
而坐在一旁的奶奶只是呵呵的笑着。
“今年棉花总共有一千多斤,明天我们全家一起过去卖棉花。”李天阔说道。
“别看着是一千多斤,去了花站就少了至少100斤,妈的这帮收花的也不怕断子绝孙,缺斤少两。”不提这个还没事,一提刘萍华就来气,骂骂咧咧个不停。
去年的时侯,我们家分明称好的重量,到了花站的秤上就少了10%。应该说不光是我们家,几乎每家都或多或少要短了斤两。
据说有一年闹大了,有农民举报上去了,还惊动了市里的大领导,结果也没查出个名堂,给出了重新订制磅秤的解决方案。但是听说磅秤也是可以让手脚的,有些脑子活络的,给收花的人私底下送点钱,在称重的时侯就能多称出个几十斤来,这就是几百块钱。而大部分都是称少了。
第二天正好是周末,我也跟季云他们约好了今天要去捡棉花。于是我一大早就翻箱倒柜,找了一堆化学袋,偷偷装口袋就帮助家里将棉花装车。
农村重要的物资运输工具是独轮车,据说是三国诸葛丞相发明的,在我们这片土地上这种独轮车还有一段革命情缘,据说当年发生的淮海战役,就是靠我们的祖辈用独轮车推出来的胜利。
独轮车一般装不了太多的物品,为了增加载运的重量,独轮车把手的二分之一都会用来装物品,并且物品堆放的很高,往往挡住推车人的视线。用绳子把物品绑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