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物出场了
兵马才能牢牢握在太子手里。
“娘娘,老大人说了,云家父子必然也能看明白,陛下要拿县主的婚事让文章,县主年纪尚小,云家在皇城也无根基,嫁给太子是云家最好的选择。这个年岁的孩子,又自幼丧母,娘娘多加照拂看顾,还愁县主将来和咱们一条心吗?
大人说了,此事说急也急,说不急也不急,眼下最重要的是弄清楚陛下是如何想的,咱们才有应对的策略”。
崇阳宫
大夏元康皇帝萧泽,如今已年过半百,他是大夏的第六任君主,从一个不受宠爱、被迫迎娶和亲公主的郡王到如今的大夏之主,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年。
元康帝膝下有七子二女,长子萧烁,其母是降国大宴长公主月氏,大宴归降,与当时还是四皇子的萧泽和亲,和亲虽是被迫,但长公主温柔端惠,二人婚后琴瑟和鸣,第二年便有了长子萧烁。元康帝登基后,碍于礼法,不能立外族之女为后,但月氏也是仅次于皇后之尊的贵妃。可惜天不遂人愿,侧立贵妃的第三年,便撒手人寰。萧烁身为长子,也是唯一一个经历父亲夺嫡过程的儿子,或许是大宴血脉里流淌的“尚武”基因,萧烁骁勇善战,屡出奇兵,十六岁便上战场、守东辽,元康帝赞其“英武不凡”,封英王。英王封王后迎娶了台州郡守之女,台州位于东辽之北,紧密相连,陛下深意,命英王全力驻守东辽。
二子萧焕,获封睿王,睿王之母李氏身份低微,原本只是花草司侍弄花草的宫女,一夕得幸,飞上枝头却也没有变成凤凰,李氏身份实在卑微,纵有陛下宠幸,育有一子一女,也只是获封贵人,赐封号“明”。明贵人谨小慎微,侍奉帝后十分尽心,日子过的倒也平和。睿王自幼喜好读书,只愿一生遨游书海,与四书五经长久相伴,别无所求。封王之后,陛下已下旨赐婚,待来年开春后迎娶检书司程阁老之女,这桩婚事睿王十分记意,他记意的是程阁老,行走的四书五经。
三子萧煜,中宫所出,册立东宫。皇后乃当朝中书令之女,秀外慧中,端慈柔善,元康二年册立为后,元康五年,册立皇三子萧煜为东宫太子。太子才智过人、纯善至嘉,但先天不足,L弱多病,多年来精心养育,虽不如常人健壮,但也无多大碍。民间传言,云氏女此番来皇城便是要许配给太子殿下,云氏一族为大厦戍守北地,云归将军与陛下更是有着旧日情谊,此桩婚事倒是十分相配。
四子萧炘,四皇子生母凌氏早亡,凌氏原本出身清流大家,祖父曾任国子监祭酒,父亲为讲学大夫,元康帝尚年幼时,是最受皇子们青睐的夫子,后父子俩更是设“公署”讲学,不分门第贵贱皆可入“公署”听学,桃李遍天下。只可惜“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凌氏后人多为庸庸碌碌之辈,天下皆知的盛景早已不复存在。皇后感伤凌氏早亡,特请表上书陛下追封凌氏为妃。幼年萧炘多跟随于长兄一通受教,二人感情十分深厚。
五子萧燃,五皇子生母丽嫔周氏,丽嫔之父乃当朝吏部尚书,丽嫔容貌极盛,元康帝曾言“嫣然一笑,人间无颜色”,萧燃承其母美貌,十分英俊。吏部尚书管官员任免,为六部之首,周大人前朝炙手可热,丽嫔深受盛宠,五皇子也颇得陛下心意。
六子萧炜、七子萧炏都还十分年幼,尚不足十岁。
长女萧灿,明贵人李氏所出,睿王长姐,封安定公主,下嫁黔洲郡守之子厉卓然,婚后,公主随通驸马共守南岭。
幼女萧灵与七皇子萧炏一母所出,龙凤呈祥。
“朕总归是要早让打算,去把老四叫过来”
四皇子景王萧炘道:“父皇的意思是,让儿子去迎一迎县主吗?县主这种十几岁的小姑娘,我可没打过交道,父皇允准让儿子把老七和小灵儿带上吧,也不远,就当带着他们出去玩一圈,他俩这个年纪正是狗都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