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阅读 第216章
>表现为以国家、民众的大局利益为重,而不应当争名夺利。
孙子认为将帅应当“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地形篇》)。
意思是说,作为将帅,胜利了不能图虚名,失败了不能回避罪责,必须保卫人们的生命安全,保护国君的利益,这样的将帅是国家的宝贵财产。
孙子的将帅论是我国军事学术上将帅学的先声。
它的产生并非历史上的偶然,而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将帅的品德情操和为将之道,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受一定的经济基础制约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专职将帅的设置,是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过程中军事领域里的必然产物。
奴隶制时代,出将人相,将相不分。
春秋时代,一方面,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参战人数的增加,军队结构的变化,客观上要求产生专门治理军队和指挥军队的武官——将帅。
晋国是最早设置将军的,称为将中军、将上军、将下军。
一军有一将一佐。
后来又新设了掌管军事的元尉。
另一方面,新兴地主阶级为了打破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度,在军事领域建立自己的官僚队伍,因而亟须培养和选拔高级军事人才——将帅。
在将帅问题上,充分反映了孙子培养、选拔、任用军事人才的远见卓识。
他把将帅问题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认为“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
过去,人们看到了孙武在将帅作用问题上所反映的英雄史观的缺陷,这种英雄史观固然是应当加以批判的。
但是,我们更应当看到,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生死搏斗、胜负未见分晓的历史时期,孙子为造就智勇双全的良将而大声疾呼,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将帅队伍设计高标准、总目标,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