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中毒
污染的残土被清运到几处地点,造成了污染扩散。傍晚时候,就有三人相继发生头痛、眼痛、呕吐等症状。当晚8点,齐齐哈尔市公安机关接到报案,马上介入调查。

    经技术分析,防化专家一致认定,诱发这次事故的5个金属桶,是日本侵华战争期间遗留在中国的化学武器,桶内的油状化学物品为芥子气。芥子气是一种糜烂性毒剂,对眼、呼吸道和皮肤都有作用,中毒严重可引起死亡。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将其确认为致癌物。

    自“8·4”中毒事件发生后,女军医颜新就一直在隔离病室,见证了病人入院和出院的前前后后,也见证了他们的痛苦。她说:“开始的时候,我都不敢动病人!”她不是对病有恐惧心理,而是害怕病人痛苦。“你眼睁睁看着那肉一点点溃烂,你都不敢用手动,一动那皮肤就烂了!平时接触的病人不少,可哪见过这样的病人啊!”

    治疗期间,医院里还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澳大利亚籍的扎伊卡先生,他是专程从澳大利亚赶来捐赠药品的。扎伊卡的外祖父曾是东北抗日联军战士,1945年被日本人杀害。扎伊卡生在哈尔滨,12岁时生了一场大病,做手术时,中国人为他输了血,对中国有深厚的感情。他说自己身体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扎伊卡先生所赠的26盒药品是从一种名叫鸸鹋的鸟身上提取的专门促进皮肤愈合的药,非常昂贵。但这种昂贵的药也没有能挽救李贵珍的生命。

    战争虽然结束了,但伤害并未停止,中国人还在因为那场侵略战争而受伤,从精神到肉体。

    2003年5月26日,《解放日报》记者陈煜骅和郭泉真,来到上海浦东新区牡丹路,走进了王岩松的家。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不过分——没有空调、没有冰箱、没有洗衣机、没有电扇,仅有一台电视机,也是9寸黑白的,再有就是摆满一屋的各式各样的消炎药瓶。王岩松也是一名毒气弹的受害者。

    不等记者坐下,老人就迫不及待拿出厚厚一个资料袋,全是她受难毒气弹的照片、字据。“我们家按知青政策迁回上海时,最要紧就是带上这包东西,铁证呐!”

    老人回忆说:那是1987年10月17日下午3点,王岩松工作的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机械厂油料科办公室,大家被一杯神秘液体难倒了。听厂医说,附近工地偶然挖出个一米来高的大圆铁桶,不见任何标记,开盖满桶黑褐色液体酸臭扑鼻,用医院放射仪测试毫无反应,便一头雾水来求援。是不是特种石油?有人提议“烧烧看”,忽听一声巨响,大祸临头了!一股刺鼻气味使人窒息,王岩松本能就想逃,可身子怎么也不听使唤,好一晌才连滚带爬跌撞出门。

    当天晚上,临睡前她一照镜子,把自己吓一大跳——嗓子眼、眼皮底、鼻孔里,全发起一排排恶心至极的大脓疱!呼吸困难,喉咙嘶哑,眼睛肿得像鸡蛋,王岩松说着说着,手微微颤抖起来。

    后来经医疗机构测定,这罐“怪液”正是侵华战争期间日军遗留的芥子气、氮芥气混合毒剂,灌入炮弹爆炸后,毒液一沾人体就糜烂皮肉甚至致死,是二战毒剂之王。

    王岩松嘶哑着嗓子告诉记者,她虽然捡回一条命,可是苦头吃足了,有时甚至是生不如死。由于毒气破坏了黏膜,16年来,喉咙一直红肿疼痛,说话超过半小时就哑声,眼皮翻开永远“结膜炎”,30多岁就戴老花镜,身体虚弱,出门散个步就会感冒。

    最要命还是手指头,长年累月从指甲盖缝里往外冒脓水,又恶心又烦心,只能永远带瓶消炎水,没几年就不得不提前病退了。在家也难,洗个碗还得戴上胶皮手套,至于搓洗衣服就纯属痴心妄想:“脓水多时,我干脆把指头浸在消炎药水里一泡半天,明知这样对肾不好,可又能怎样?”

    据王岩松说,当时中毒的其他6人中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日本,我误解你了吗?简介 >日本,我误解你了吗?目录 > 1、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