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武松的品牌计划
城里置起了自己的产业。
不久,就在阳谷县繁华的县前街上,一先一后地开了两间成衣店,面对面地展开了竞争。同样是柳绿杭绢的对襟小袄,A店铺标价八百文钱,对面的B店铺却标价七百五十文钱。等到A店铺也改成七百五十文钱,B店铺却改成了七百文钱。于是,A店铺的店员就跑到B店铺去吵架,惹来满街的人看热闹,从此都知道B店铺的价钱便宜。一年下来,B店铺生意红火,财源旺盛。只是谁也不知道,AB两间店铺的老板其实是同一个人,就是当年卖怪石和柳条筐的后生。
“你说的那个后生,”潘金莲一边帮武松缝补着衣服,一边问道,“他是谁呀?”
“他呀,”武松回答说,“他可是阳谷县大名鼎鼎的西门大官人,如今在这县城里开了五六处店铺,包括绸布店、成衣店、药店、米店,只要是赚钱的买卖,没有他不做的。县衙旁边那座狮子楼,气派吧?也是他的老板。他又做贸易,行走江湖,贱买贵卖,攒下了巨万的家产。你说人家的脑袋,怎么跟咱们的脑袋不一样呢?”
潘金莲初来乍到,可不知道西门大官人是谁—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武松通过这个故事,深刻地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思路决定出路,脑袋决定钱袋。”
“你说得对。”武松说,“咱哥的脑袋,那就是个谷树蔸子。人家西门大官人,那可是琉璃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