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扩张:“下山摘桃子去”
用来做宣传的例子。这家老企业是妇科中药生产基地,多年来获得的药品批号有50多个,可其经营却一塌糊涂,在被三九兼并前,年年亏损,资产负债率高达99%。赵新先兼并该厂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每个职工分送一本他主编的《论三九机制》,班组学习讨论两个星期,然后在企业内推行“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市场化管理,药厂的产品也贴上三九的商标,进入三九的销售渠道。1年后,药厂实现产值2200万元,创造利税300多万元。很显然,这样的案例跟雅安经验一样实在太富有戏剧性,足以让所有的地方官员们怦然心动。
在外人看来,三九的一次次攻城略地无疑是辉煌而炫目的。通过并购式的扩张,三九的产品从冲剂向针剂延伸,从消化类中药扩充到抗癌类、妇科类等多个门类,俨然已构成了一个中药帝国的雏形。1999年9月,踌躇满志的赵新先出席《财富》全球论坛上海年会并发表演讲,畅谈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参与世界竞争非常有潜力的资源和最优秀的文化品牌。他提出,三九将用5年时间建成世界上最先进、最大的植物药生产企业,用10年时间把集团建成亚洲最大、最强的综合型制药企业,用15年的时间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美联社记者问:“赵先生,您的演讲是一个脑子里的蓝图,还是战略目标?”赵新先用军人般的口吻坚定地说:“是一定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在那次论坛上,他见到了自己的偶像——GE的杰克·韦尔奇。后者在回到美国后评论他所见到过的中国企业家时说:“他们好像是在演戏。”
从1996年到2001年,三九出手并购了140多家地方企业,平均每个月并购2家。其中,承债式占45%,控股式占35%,托管式占20%。就在这种跑马圈地式的疯狂并购中,三九集团迅速扩张成全国最大的中医药企业,总资产猛增到186亿元,所属企业遍及全国,形成了医药、汽车、食品、制酒、旅游饭店、商业、农业和房地产八大行业,其旗下甚至包括一家华南地区最大的夜总会。
2002年,三九厂庆,赵新先吩咐重新装修厂史陈列室。设计人员在陈列室的入口处,放置了一艘航空母舰的模型,军舰的甲板上放了56架飞机,它们分别代表了集团直属的56家二级子公司,在它们的旗下则还有上百家三级、四级公司。赵新先对这个创意十分满意,每有贵客来,他必在军舰前一一介绍。他说:“这就是中国中药产业的航空母舰,我们要让飞机达到100架。”到他退休之前,飞机最多的时候为98架。
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那场国有企业并购浪潮被认为是“最后的晚餐”,很多国有企业经营者乘机将企业廉价改造,占为己有;有些人则上下其手,通过倒卖企业牟取暴利;也有一些企业则在这次浪潮中顺势而上,低成本地扩大了企业的规模。三九在并购中,便享受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挂账免息、低息贷款,以及低价获得土地等等。然而,在“摘桃子”的过程中,由于赵新先太过于心急,因此,也盲目地吃下了很多“烂桃子”。它们看上去是免费的,但是要真正消化它们却耗费了三九很大的资源,有相当一部分最后还是拯救无术。1997年,三九以承债的方式兼并了太原洗涤剂厂,几年经营下来始终重振乏力,并且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也搞得越来越紧张,最终在这个项目上亏损7000万元。此外,三九在兰考的项目也亏损了5000万元,郑州的少林汽车项目亏损6000万元,邯郸啤酒项目亏损1500万元,财务纠纷官司更是多达数十起。
据数据统计显示,三九在医药行业内的并购成功率高达70%,而非医药行业则大半以失败告终。扩张之初,企业的负债率为19%,而到1998年时,负债率却已高达80%。在第一次扩张中,三九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