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天不佑宏斌
种黑马其实是一种破坏行业竞争规则的害群之马。”
到了大会的对话环节,主办方有意把王石、孙宏斌、刘晓光等5人请到台上,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位房地产商和数十家媒体,一场预料之中的碰撞果然发生了。对话主持人刘晓光问孙宏斌:“孙总,你先说,宏观调控中你最难受的是什么?”孙宏斌答:“其实最难受的还是钱。对这也没什么好办法,还是以前的办法,合作开发,快点卖房。今年,我们一直在调整自己的目标……根据最后一轮的保守估算,今年的销售回款可以达到100亿元。”话音未落,一旁的王石当即脱口说:“睁着眼睛说瞎话,这是吹牛!”台下一时愕然,接着掌声和笑声轰然响起。
面对王石的质疑,孙宏斌表现得不再像1年前那么轻狂了。不过,他仍然坚称,“顺驰的风险几乎是零”。按他的判断,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前景将仍然是“房价看涨,供需两旺”,因此,哪怕有资金上的困难,也是短期的和眼前的,顺驰的“资金渠道相当广泛”。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孙宏斌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寻找资金当中。
顺驰有可能获得的资金来自4个方面:一是自有资金和合作伙伴资金,这一方面本就已经被挖潜到了极致;二是销售回款,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各地的房产项目销售一天比一天艰难,原定的考核指标几乎没有完成的可能,资金问题日渐严重;三是银行,它的大门也越关越紧,而且松动无期;四是信托、境外基金和上市,在前三种来源均没有指望的情形下,它成了唯一可以寄托希望的地方。
孙宏斌之所以在博鳌论坛上尚有底气,是因为在他赴会前的7月28日,刚刚接待了由汇丰银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史密夫律师行、西盟斯律师行等著名中介组成的顺驰上市中介团。这些人考察了顺驰总部和开发的楼盘,并拜会了天津市有关政府部门,看上去对顺驰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上市信心满满。可是,在他们回去之后,就再无音讯。据称,上市搁浅的原因是“顺驰2004年发展速度很快,手里有35个项目,但当年的利润体现不出来”。
香港上市无望后,孙宏斌迅即与美国投资银行摩根洽谈私募事宜。摩根提出了一份带有“对赌”性质的协议,其大致内容是:摩根以7.5亿元购入顺驰20%的股权,但如果来年顺驰纯利润低于某个数值,摩根得到的20%股权将翻一番,也就是40%。跟投资银行的洽谈持续了将近1年,孙宏斌几乎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次谈判上。可是,到2005年10月,孙宏斌最终认为摩根提出的条件太苛刻,谈判流产。
当上市和私募均不顺利之后,其实,孙宏斌能腾挪的空间已经很狭小了。在这期间,各地房地产项目的销售仍然没有起色,因资金断流而诱发的种种危机开始四处爆发。在北京,顺驰的领海后期项目因为没有上缴土地出让金,一直没有获得土地证;在天津,太阳城二期因出规划红线未获得土地证,项目其他部分则停工达半年之久;在苏州,占地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凤凰城,其中两块地被政府认定为闲置土地而被收回;在石家庄,两个项目被整体转出;顺驰的南京公司和华东公司相继被出售。2005年底,顺驰进行大规模的人员调整,裁员20%。2006年初,孙宏斌承认,顺驰目前在全国16个城市有房地产业务,进入的城市太多,收缩到10个城市将更为合适,接下来,顺驰的一些房地产项目可能与外面的公司合作,有的项目可能被卖掉。有媒体曝光说,顺驰拖欠的土地费用加上银行贷款余额,总数估计高达46亿元。
在这些事件发生的前后,顺驰的快速建房模式也暴露出了后遗症。房地产业向来有“百年大计,赶工为祸”的原则,顺驰快马加鞭地赶项目,免不了在质量和信用等方面遗留瑕疵。据《中国产经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