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1929年:商人的抗争
所有国营成就全部归入国民政府囊中,一个所谓的“战地政治委员会”还把黎元洪、张作霖、张勋等老军阀在棉纺、煤矿等企业中的私人股份也一一没收了。一些已经实现了民营化的洋务企业,如轮船招商局也被迫再度国营化。
以零成本的方式收到一大批工矿企业,可是还是要有投入才能扩大再生产,这时候,政府又想出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把企业再抵押出去,从银行套出资金。如此循环往复,国营资本当然越来越大。国民政府有一个中央直属的“建设委员会”,委员长就是当年捐钱给孙中山的张静江,在1928年成立的时候,只有不到10万元的资本金,到1937年竟已扩张到5000余万元,其采用的办法就是“接收-抵押-入股”。
第三,利用经济危机,大量收编民营企业。1934年前后,国内爆发金融危机,孔祥熙、宋子文等人乘机把手伸向民营工业,先后入股或收编众多知名企业。这些“事迹”,在后面的章节中有详细的描述。
第四,出现特殊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中国,实际上,一些省份仍然由军阀控制,他们出于“自治建设”理念,也在这十年中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阎锡山在山西的建设。阎锡山是近代中国政坛上的一个“不倒翁”,他从辛亥革命起就开始统治山西,前后三十八年,因而得了一个“阎老西”的外号。他奉行的是“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总之,管好山西事,关门当大王。他干的最夸张的事情是,把山西的铁路修得跟其他地方的铁轨规格不一样,山西境内的正太(河北正定石家庄到太原的铁路,后名石太线)和同蒲(大同到蒲州的风陵渡,后来风陵渡划归芮城)两条铁路干线采用的是法国型一米窄轨,而不是全国统一的1.435米宽轨,这造成省外的军事势力和商品无法直接通过铁路进入山西。他还在省内发行一种独有的地方货币“物产证券”,山西商家或企业主生产多少物资就发多少券,然后又以券换物。多年来,阎锡山在山西采取的是休养生息的政策,1930年前后,他提出提出“造产救国”的口号,成立经济建设委员会,制订了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组建了山西人民公营事业董事会,大力投资创办公营企业,如山西银行、兵工厂、炼钢厂、机器厂等。他还组建了一家西北实业公司,自任总经理,近10年中改造及创建企业33个,拥有员工2万人,成了一个涉足多个产业的“工业托拉斯”,其平均资本是全国2800多家最重要工厂均值的六倍,其机器厂工人占全国机器工人总数的40%,炼钢厂可产48种合金钢,技术和产能在全国首屈一指。到1937年,山西形成一个庞大的国营资本体系,资产达到2亿元,成为一个稳定、繁荣的“模范省”。与山西情况相近的是广东省,两省的国营工业资本额竟占到全国地方国营工业资本总额的60%。据许涤新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书中的研究,到1936年,中央政府控制的国营工业资本总额为1.16亿元,地方国营工业的资本额为1.56亿元另加61.6万两白银,后者的成就超过前者。
除了山西、广东的实业发展之外,东北是一个更特殊的景象。跟阎锡山一样,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曾经长期统治东三省,号称“东北王”,到1929年前后,东北形成了以钢铁、煤炭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和以粮食加工、纺织、食品工业为中心的轻工业体系,其规模已经比肩江南。当时国内仅次于上海的国际大都市是哈尔滨,有34家外资银行在哈埠开设分支机构,与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直接业务往来,哈埠的金融动态左右远东的金融形势,在哈尔滨的外国商业机构达1809个。在1928年,以出超实际利益比较,哈尔滨的滨江海关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