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官德出了问题比杀人放火还严重
惭愧又郁闷,只得作罢。

    陈执中罢相的例子最能说明问题,先是他的小妾张氏无故打死婢女,史料上记载先后弄死三人。御史、谏官们以此为借口对宰相陈执中发动了进攻,朝廷袒护老宰相,御史们又在陈执中身上做文章。杜撰的也好,诽谤的也罢,陈执中是否与侍女通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御史们合理地利用了道德的利器,制造舆论,迅速秒杀了朝廷大员。最后,他们成功了。万万没想到,陈执中败在了道德的“莫须有”上面,他的儿子陈世儒竟然重蹈覆辙。

    无论哪位官员,尤其处在高位的官员,一旦触碰地雷,仕途十拿九稳毁了,丢官在所难免。简言之,后院起火与纵容子弟两者相当,皆是官员家属问题,但在性质上不一样,前者官员更多处在被动牵连状态,后者官员是主动护犊子。两者核心是一样的,官员没有管好家属。诸多官员的仕途之路败在这一方面,即便官员清正廉洁大公无私,难保家属不贪赃枉法,利用老人家的影响力谋得利益。平时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没看见,一旦到了动真格的时候,家属是扳倒该官员的最佳突破口。正如《罗织经》说的:“亲之友,仇之敌。”亲戚和朋友是敌人进攻该官员的最佳选择。

    陈执中的情况完全符合宋代官场环境特点的第五条“善诽谤,少证据”。按照道德社会的官员任用潜规则,德才兼备首选,次之有德无才,有才无德及无才无德的只能靠边站。官员道德上出现了问题远比杀人放火还严重,宰相理应垂范百官,以身作则,给下面的官员做出良好的道德表率。谏官之中,言辞最为激烈的当属欧阳修,他在《论台谏官言事未蒙听允书》中说:“执中为相,使天下水旱流亡,公私困竭,而又不学无识,憎爱挟情,除改差缪,取笑中外,家私秽恶,流闻道路,阿意顺旨,专事逢君。”欧阳修说的过于偏激了,不管怎样谏官们怒火炽烈,朝廷迫于舆论压力,罢了陈执中的相位。陈执中踩到了宋代官场最大的地雷,黯然下野,不久以“三公”之一的“司徒”荣誉头衔致仕。

    文学中如此,真实的历史中道德影响力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仁宗皇年间,江州(今江西九江地区)有个叫幸思顺的,挺大岁数一读书人,在江州卖酒为生,价格公道,童叟无欺。老人家人缘特好,无论男女老少都亲切地尊呼他为“幸秀才”。一官员与幸思顺有些来往,幸秀才赠送他十壶酒。当时江州地面不太平,有一伙盗贼把这名官员劫了。群盗见有酒打开就喝,惊叹道此幸秀才酒也!官员灵机一动忙说,我跟幸老秀才是亲戚。群盗相互看了看说,咱们怎么能劫幸老先生的亲戚呢!放人!所劫财物悉数奉还,并释放了该官员。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足见幸老秀才的道德影响力之远,连恐怖组织都十分钦佩。送走了官员,更令人惊奇的一幕发生了。群盗说,日后见了幸秀才千万别提这事儿(《志林》)口。民间如此,官方也差不多。载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末,唐太宗亲自复核死刑犯,连续下达了几道圣旨,让全国三百九十名死囚回家过年,春种秋收后回京问斩。死囚被释放,没人监督,回不回来的没人管。但奇迹发生了,三百九十名死囚犯一个没落,全部回到了京城长安等待问斩。这个小故事表现出贞观之治的社会风气何等清明,同时表现出了死囚犯的道德水平之高。唐太宗听到这个消息龙颜大悦,借着这个机会好好地表现了一次帝王的仁德,将三百九十名死囚犯赦免。这是一件让今天的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似乎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在道德力量下的确真实地发生了。

    以上两则小故事说明了就选拔官员这块儿,陈执中心中有杆秤,谁行谁不行他非常清楚。他选拔官员的原则不掺杂任何感情因素,自己家亲戚也好,在京资历老的官员也罢,想要升迁、获得举荐,唯有符合陈执中的标准。这么一个为官清廉、任人唯贤的宰相,却因为后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庙堂往事简介 >庙堂往事目录 > 1.官德出了问题比杀人放火还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