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1.与人无争才是最高明的竞争
以此维持中庸之道。王阳明的解决方案是,首先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及内容,不插手其他人的工作,尤其是上级的,下属的也不要插手。很多人明白这一点,但就是无法做到。其次,待人谦恭,保持良好心态。发自内心,别做得太假即可。放弃铅笔刀、圆珠笔等微小利益,保持与人无争之态度。实际上,与人无争才是最大的竞争。最后,“明善者,诚身之道也;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用功学习基本技能,韬光养晦,见龙在田,为有朝一日飞龙在天做资本积累。

    文彦博很危险,就差那么一点,他急忙请刘沆下达判决书,刘沆也不推辞,下达了判决书,立斩士卒,诛以靖众,平息了这次的风波。宋仁宗的精神病趋于稳定,很快痊愈,对文彦博等人在违豫期间主持大局表示高度赞扬和肯定。宋仁宗询问期间发生过什么事,刘沆出班启奏,陛下违豫时,禁军中有士卒状告某某都虞候欲为变,文彦博私自下达命令斩了告反者。造反这种事历朝历代极为重视,何况是禁军之内。杀了一名告反者,假如今后禁军中有人果然欲为变,谁还敢出来告发?宋仁宗略有不悦,问文彦博怎么个情况。文彦博直接拿出了刘沆代表宰执们签字的判决书,轻松化解了刘沆阴险的进攻。

    吃一堑长一智,文彦博对这句话理解得最为透彻,能够在失败和险境中吸取教训,一辈子不再犯这个错误。《邵氏闻见录》记载了文彦博的一则小故事,可资证明。哲宗时,皇帝年幼,洛学创始人程颐为帝师,“每侍讲,色甚庄,继以讽谏”,搞得皇帝怕他。小孩子贪玩折了一根柳树枝,被程颐骂了一通:“方春万物生荣,不可无故摧折。”哲宗色不平,对儒生极为排斥。司马光闻听后大骂程颐,遂使人主不欲亲近儒生,正为此辈。那时候文彦博已致仕,起复任平章军国重事。

    宋代官衔前的“同”、“权”、“知”是权力的限制,表示权力不专临时担任的意思。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员担任此职表示与唐代的“中书门下平章事”工作内容差不多,但权力范围不及唐代。宋代的宰相叫法不一,以元丰改制为分水岭,宋神宗元丰以前宰相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叫参知政事。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事为首相,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事为次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为副相。南宋初年又一变,取消了次相,以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副相将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时,直接叫左、右丞相,副相还是参知政事。

    文彦博起复担任的平章军国重事,其中的“重”字属于权限限制,仅仅过问重要的大事,如外敌入侵、国内造反等等。宋徽宗时宰相蔡京曾任“太师总领三省事”,这个官职的权力范围远远大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总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所有政务。

    南宋韩胄(韩琦五世孙)也玩过一把文字游戏,担任“平章军国事”,与文彦博起复担任的官职差了一个字,但权力范围天壤之别。文彦博对年幼的宋哲宗恭敬之甚,科举进士唱名时,侍立终日。哲宗就说休息一会儿吧!文彦博顿首谢过,依旧站着,要知道那一年文彦博已九十高龄。历仕仁宗、英宗、神宗的三朝元老文彦博起复后,做官的态度与后生布衣起家的程颐形成了鲜明对比。文彦博能够终老一生,对为官之道的了解远非那些文人酸腐之辈所能想象。皇帝虽然年幼,但毕竟是最高领导,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你虽然资历老但只是人家的副手,倚老卖老在官场吃不开,摆正位置才能摆正心态。这件事可能是因为文彦博在刘沆阴他的过程中吸取了足够的经验和营养。

    满身文人通病的程颐,仕途之路可以预见。帝师、太子中允等经常与皇帝在一起,官职特殊,就好比守着一座金山,你若不发财那简直令人发指。帝师不仅要教皇帝文化知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庙堂往事简介 >庙堂往事目录 > 11.与人无争才是最高明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