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还皇室呢!”
大宋百姓只觉得自己的三观在这一刻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言语间尽是对倭国的不耻。
尤其是一些读书人,此刻更是以袖掩面,仿佛要将自己与那腌臜之事隔绝开来。
同时,心中对于那位在后来“为国捐躯”的濮王之子也充满了同情。
“官家这么做是不是有些......”太过了?
都说杀人不过头点地,东瀛那犄角旮旯的地方,官家要把人流放过去也就罢了。
毕竟根据天幕的说法,那位在后来确实做出了刺杀皇子、谋夺储位这等大逆之事,按说除籍赐死都不为过。
但赐下这么一桩婚事......
当时的宗室难道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
“官家......”有德高望重的宗室王爷站了出来。
如果可以,在未来局势已经明朗的情况下,他是一点儿也不想再掺和任何有关濮王的事情。
但如果事情真的发展到了如天幕所说,作为宗室耆老,他要是再没点表示,今后还如何在宗亲间服众?
反正就是一句话,宗室也是皇家的脸面,惩处可以,但这么侮辱人不行!
赵祯:......
顶着众人诡异的目光,莫名头大。
他能说他也一头雾水好吗?
【那么,这桩按说在绝大多数人看来并不恰当的婚事到底给大宋带来了什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当时的朝廷上下基本无人反对?】
对啊!
到底是什么原因,莫非其中还有什么大家不知道的隐情?
凭着这段时间养成的吃瓜本能,大宋众人骤然眼前一亮。
第543章
番外48
【其实原因很简单,东瀛能给的实在是太多了!】
对于这句没头没尾的话,有人摸不着头脑,但秒懂的人也不在少数。
天幕所谓给的太多,莫非就是指从东瀛国内获得的财富珍宝?
毕竟打仗可不光光只会徒耗钱财,它其实油水足着呢,不然“战争财”这个词又是从哪来的?
君不见那些开国将领就没一个是穷的吗?
儒生们之所以会常常将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之类的说辞挂在嘴上,一方面是他们自己很少能从战争中得到好处,还有可能助长了武将的威风。
另一方面也是大宋过往在战事上的表现实在拉夸,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战场之下就更是别想。
而反观辽国,这些年仗着兵强马壮以及一纸檀渊之盟从大宋这里获得了多少好处!
那些岁币可不单单只是进了辽国的国库,对方上到皇帝下到大臣贵族,哪个没从中尝到甜头?
不然他们又怎会如此齐心地热衷于南侵?
难不成......这泼天的富贵也有轮到自己的一天?
这么一想,别说是本就蠢蠢欲动的武将了,就连部分立场较为灵活的文官也险些失去了表情管理。
怎么说呢?
心情有点微妙,如果套用一句后世的话来形容,就是“原来我不是讨厌列强,而是讨厌列强不是我自己”的感觉。
而像是范仲淹、欧阳修等大佬则不可避免的想到了更多。
能让朝野上下都闭嘴,这得是多大的一笔数字?!
要知道自古财帛动人心,他们能保证自己不会因为一二浮财就轻易决定国家大事,可其他人呢?
看的出来,未来那两位殿下是真的很懂怎么以利动人,因势利导。
或许大宋是真的到了变天的时候。
这种变化不单单是指文武地位、政策方针上的变动,更多的还是人心以及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