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功来说,这个电影的成功有成功策划的成分,也有侥幸的因素在其中。在易青原先的构想中,在世界格局日益多元化,世界各大势力日益壮大,日益威胁到美国一国独大的国际形势下传统地美国价值体系正在遭受质疑、美国民众开始缺乏安全感,开始低下头来关注以前根本不被自己关心的民族和国家的大时代背台下,花木兰这样一部以纯粹地“中国风”民族特色为卖点;探讨战争与和平。表现弱小战胜强大,侵略必然造就悲剧,以塑造东方女性的神秘美为主要卖点的电影能够大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本来。以民族感、神秘感作为第一卖点这个市场突破口的确定,是在易素掌握和算计之中地事,而他对花木兰的票房预计,也只是局限于一亿三千万到一亿五千万美圆这样的水平。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天上掉下个金元宝砸懵了脑袋在美国社会突然爆发地“女市场竞选门”事件居然会无巧不巧的紧挨着〈花木兰的放映而爆发了。女性话题、女权话题在整个美国社会的快速泛滥式的传播。成为打着女性题材宣传口号的花木兰票房的强大助推力。
种种大环境、大氛围、大时势综合碰撞起来,象一场盛大的化学反应一样,造就了花木兰的辉煌成绩。
由此可见。“时尚性”作为第一商业元素,对卖座电影地巨大推动性。这恐怕也是区分一流导演和三流导演、内行和外行的根本不同点所在。
不了解电影商业规律的人,总是在表面上挖空心思拼凑和堆砌各种商业元素,却不知道这只是舍本逐末。
大时代的时势之力量,没有任何个人和小团体的智慧能够阻挡,在亿万观众的内在需求面前,什么明星、名导;什么枕头、拳头;什么包装、宣传所有的一般可见的表面因素,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易青这次拍地狱方舟这部戏,他当然不敢指望还能取得花木兰那样好的成绩。运气这种东西,可一不可再,不能靠它来吃饭的。
所以地狱方舟连加映的场次在内,能在美国卖到两亿美圆,就算大成功了。
这次的卖点当然首先还是中国风随着中国的综合实力、国际地位日渐提升,全世界都在刮研究中国的飓风,这股流行相当长一段时间都不会退热。
其次一个卖点是今年年初美国刮起的地质热。去年年末,太平洋上多处火山群体性喷发,蔚为奇观,好事的美国人自然掀起了讨论研究地质学的热潮。
易青从美国得到的消息,年底到明年2015年年初,北美还有几座沉寂多年的火山将要爆发,到时候正赶上地狱方舟上映。
最后就是美国人现在也开始流行经验主义了。经验主义的一个标志就是重视年长者,这当然跟西方这几年向东方传统文化学习的风气有关。易青他们这时候推出本来已经深受美国青年观众喜爱的jack程来出演一个老英雄,自然容易被观众接受。
易青和华星艺创的同事们在确定了“中国风”、“地质热”、“老英雄”三大卖点后,就将这三个创作方向敲定下来,交付各部门去研究揣摩并落实到剧本和拍摄草本中去。比如在故事和台词中加多中国传统式的幽默、在道具布景里加多带有浓重东方色彩的道具;在故事里多增加地质学有关的热门词汇和一些科普的内容,将成型的剧本拿到北京,聘请中科院的专业教授进行修改指正,以免闹出赏识性地笑话等等。
至于讲故事塑造一个老英雄的形象。这对文学系出身的人反而是轻松之极的基本功了。
确定了“时尚性”地目标卖点之后,接下去要做的就是讨论这个电影的“容括性”。
所谓电影的“容括性”,说白了,就是意味着这部电影能砸进去多少钱。
并不是投资越大。电影就越好拍的。恰恰相反,手里的钱越多,导演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