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44章
司远专程到杜其峰的酒会上来堵自己,所谈的事多半与金像奖有关。

    易青自己也是看早上的谈判顺利,临时决定来捧依依的场的。这样都被文俊和吴司远收到风,一方面可见这两位老“地头蛇”在香港手眼通天;另一方面也可见他们找易青找得急迫。

    易青和吴司远、文俊简单的客套寒暄了两句,马上道:“今天是仁导地地方,两位前辈请开门见山吧。不要失礼主人家。”

    文俊马上伸手做了一个“借一步说话”的手势。

    四人悄悄的向更僻静的角落走去,找了个没人的地方站定了。易青拉着孙茹低声道:“你去帮着依依应酬一下,她不擅长这种场面。还有,让我们的助理都掩过来围一圈,别让记者靠近我们几个。”

    孙茹这些年和易青配合地足够默契了,听了这话微一点头。就了解了易青意图。她拉着依依和小云、小意往易青他们相反的方向带,到大厅的另一边去。

    依依是今晚的女主角,再加上花木兰在美国的轰动已经传回了香港,这两天在香港和大陆两地的上映前审查,小意、小云这两天更是新闻的焦点这三位美女穿着靓丽的裙装礼服,光彩夺目,一举一动当然牵动着所有传媒记者的注意力。孙茹把她们带开,是个调虎离山之计;这样,还有谁会注意到角落里的三位大人物呢

    易青看着孙茹走后,转身对着吴司远和文俊,等着他们两位开口。

    两位老人还未张嘴,神情先自黯然,易青就知道话题不会太让人开心。

    文俊想了想措辞,慢慢的道:“易总,我们两把老骨头,是为了今年的金像奖来的。”

    吴司远马上补充道:“也是为了以后所有每期金像奖。”吴司远先生和金像奖渊源很深,也做过一段的董事和评审,他这么说易青也不意外。

    当下文俊和吴司远简断掐要,你一言我一语,把事情向易青说了个大概。

    原来,杜其峰刚才的话既不是玩笑,也不是危言耸听,曾经盛极一时,创造过无数辉煌的香港电影金像奖竟然真的到了无以为续的地步。

    香港金像奖创办于1982年。1983年12月,香港双周刊等十三家香港电影团体和香港电视台一起注册了“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限公司”,作为一个非牟利团体,该公司靠每年的电视台、电台广播版权费及海外发行收入来维持日常基本开支。

    当年港片极盛,被称为东方好莱坞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是金像奖最风光,最轰轰烈烈的时候。不过自从九十年代后期到二十一世纪开端,随着香港电影的颓势渐成,香港电影金像奖也渐渐辉煌不再,步履艰难。

    首先是港产电影量锐减,当年地情况,每届都有几百部港片等着参加,挤破了头还不见得能进入。而这几年下来,电影公司一间间倒闭,港片一年年减产,渐渐的连一年五六十部拿得上金像奖的电影都没有了。

    金像奖本来是有着强烈地域气息的,只针对香港本土、奖励香港本埠电影工作者的地方性奖项,由于参加评奖的影片一年比一年不足,被迫从刚开始的只接受香港本埠电影,到开始接受港资地大陆电影,到最后完全接纳国内的电影。

    而在各个奖项上,香港本土人才的青黄不接和日益匮乏,也给金像奖带来了年复一年的尴尬。影帝一年比一年老,新人的水准根本接不上来,也幸好香港还有这批四五十岁的老同志,不然不知道奖杯发给谁去;影后方面更不用说,一连几年全颁给了地地道道的大陆女演员。

    除了参展影片的质量、数量下降之外,更要命的是资金财力上的窘迫。

    随着香港电影业的颓败,每年电视转播、海外发行的收入也随着民众的关注度的日渐下降而慢慢紧张起来。

    一方面银根告急;可另一方面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活色生香简介 >活色生香目录 > 第14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