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黑色革命


    好了,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些这种新派侦探小说的特征。

    1.小说描绘的重点从大脑调整到了心灵,故事从单纯的智力博弈变成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人性”这个命题被推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小说格外注重对社会问题的阐释,因为这是“人性”赖以生存的温床;

    3.无论是对于人性的描绘,还是对于社会的阐释,其结论十有八九是令人绝望的,即便不是黑色,至少也是灰色的。

    4.“文戏”渐少,广义上的“武戏”明显增多;

    5.小说的文学性得到了全面提升;

    6.小说里的侦探大都有以下特征:

    (a)以第一人称“我”登场;

    (b)身份为私家侦探,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执照,属于非法经营;

    (c)有着异常灰暗的经历,没有婚姻或离婚;

    (d)嗜酒如命,好色;

    (e)经常被包括警察在内的各色人士痛打;

    (f)经常和妓女、毒贩、黑社会接触;

    (g)接受的委托人大多比罪犯更肮脏,揭示出的真相往往比谎言更不堪。

    从这些特征不难看出,硬汉派侦探小说完全依托于前面提到的“硬汉现象”而存在并发展。某种程度上,这种侦探小说是硬汉们对于世界的抗争。他们渴望得到应得的回报,他们渴望一切回到那个简单快乐的年代,他们不肯接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现状。

    相对于“穷途末路”的尴尬,也许,硬汉们更愿意战死疆场。因为,面对着陌生且一片漆黑的世界,他们的抗争必然是徒劳的。摆在面前的只有两种结局:毁灭,或者同流合污。

    这一时期,美国的硬汉派侦探小说大多发表在一些大众杂志上。这些杂志使用廉价、粗糙的木浆纸,因此,这类作品也被称为“廉价小说”。因为符合时代特色,里面又充斥着吸引眼球的感官描写,一时间,小说得到了市场认可,逐渐成为了主流。很快,硬汉派小说取得了对于传统侦探小说的全面胜利,以至于到了今天,西方世界专门从事古典主义侦探小说创作的作家凤毛麟角。

    评论者将这次侦探小说的改朝换代称为“美国革命”。鉴于硬汉派侦探小说的特质,这次革命也被称为“黑色革命”。

    革命的主力军,除了达希尔·哈米特和雷蒙德·钱德勒之外,还有几位也贡献颇多。

    詹姆斯·凯恩(1892—1977)创作了《邮差总按两次铃》(1934),这是一部关于性和金钱的小说。作品辛辣而简洁,其中关于“性”的处理现在看来比较正常,在当时则相当出位。凯恩的作品给人一种“原生态”的感觉,甚至有些粗俗(这也是不足之处),十分符合三四十年代美国电影的口味。他的两部代表作《邮差总按两次铃》和《双重赔偿》不但是经典的小说,更被拍成了脍炙人口的电影。

    米基·斯皮兰(1918—2006)的情况和凯恩很相似。他的小说里充满了硬汉派小说最原始的性和暴力——这固然是深化主题的手段之一,但其负面影响是无法回避的。斯皮兰的小说在美国的销量超过了两亿册,但始终没有达到哈米特和钱德勒的高度。

    乔治·西姆农(1903—1989)的成就则足以比肩哈米特和钱德勒。他一生创作了300余部小说,塑造了侦探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侦探之一——梅格雷探长。西姆农的作品兼具古典派和硬汉派的特质,通俗却不失深刻。他是一位心理学大师,却不在作品里加入任何直观的心理描写;他的作品成为了纯文学小说的典范,却一再声称侦探小说里要摒弃纯文学元素。在创作侦探小说之前,西姆农生活极度窘迫;而在其封笔的时候,已经可以坐在私人游艇上环游世界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谋杀的魅影简介 >谋杀的魅影目录 > 黑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