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以美为师,双重角色
进行炒作。实际上,这也与意识形态有关。美日也有贸易纠纷,但政客们却很少将之政治化。
更为重要的是知识产权问题。这是一个非常紧迫而敏感的问题。中国的盗版汽车、计算机软件、文化产品为中国的商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却损害了中国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特别是盗版美国的汽车竟然打进美国的市场,这极易引起美国人的反华情绪,并被反华政客们利用。
1、在全球战略及建立世界新秩序上的矛盾
在国家利益至上的当今世界,大国关系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关系。尤其是正在崛起的大国与眼下正主导世界的大国之间,竞争更为激烈。中国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要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要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因此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要推进多极化,反对“单极”世界。这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矛盾的。在建立世界新秩序问题上,美国要建立的是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新秩序,而中国要建立的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世界新秩序。双方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2、在地缘战略上的矛盾
中美都是亚太地区大国。维持在亚太的霸权地位是美国的战略目标之一。正如布热津斯基所说:“对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现在,美国这个非欧亚大国在这里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能否持久、有效地保持这种地位直接影响美国对全球事务的支配。”而中国则是能够影响美国保持这种地位的最主要的国家之一,是“一个主要的地缘战略棋手”。布热津斯基认为:“中国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大国。它还可能有更大的抱负,因为它在历史上是个主要强国,把自己的国家视为全球的中心。中国的各种选择已经开始影响亚洲的地缘政治力量分布,而它的经济发展势头必将使它有更强的物质实力和更大的雄心。”很显然,中国的这种“雄心”与美国的地缘战略目标是矛盾的。正如布什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孔多莉扎·赖斯所说:“中国仍然是一个对亚太地区稳定的潜在威胁。它的军事力量日前尚不能与美国相匹敌,但这一状况并不必然地永久保持下去。我们所知道的是,中国是一个有一系列关系到其切身利益的问题尚未解决的大国,特别是在台湾和南中国海问题上。因此,中国不满美国在亚太地区发挥主导作用。这就意味着,中国不是一个谋求维持现状的力量,而是希望亚洲的力量平衡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变化的力量。仅这一点就使中国成为我们的战略对手,而不是克林顿政府曾称呼的‘战略伙伴’”。赖斯的观点代表了美国决策层中强硬派的对华政策思想。
西方媒体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正在不断加强军事实力。“中国的国防费用自从10前的海湾战争后一直稳定增长。”特别是,“就像许多国家那样,中国在正式公布的预算中所披露的军费只是实际数字的一部分,实际费用要高于所披露数字的2倍至5倍。”这种认识增加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中国的不信任感,并且为美国加强军备特别是发展NMD和tMD制造了借口。
美国学者罗伯特·罗斯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了东亚安全的两极结构。他认为:“东亚因中、美分享地区主导权而成为两极。”在东亚,“由于苏联解体,俄罗斯内部不稳定,目前只剩下了中国和美国仍然保持着大国地位。”“只有美国和中国拥有追求地区霸权所需的地理资产。”中国的优势与利益在大陆,美国的优势及其利益在海上。“美国把中国作为地区不稳定的根源予以关注是恰当的。因为在21世纪的头1/4的时间里,中国是惟一有可能挑战美国海上势力的国家。除了美国,它也是惟一可能把地缘政治与‘上升中的大国’的经济先决条件结合在一起而挑战东亚两极结构的国家。”同样,“中国对美国表示战略怀疑是很自然的事,这就像美国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