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金钱瘟疫,自何方来
一阵欢谑。这一夜,女人没有离开那男人。
第二天一大早,那男人和女人坐上短途客车来到毫州城选购彩电。
毫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此地以盛产古井贡酒闻名遐迩,是连接河南和安徽的交通要道,自古是一座军事重镇。每天毫州城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少。
那中年男女都刻意打扮了一番。男女都穿一身西服,面料是在当地盛行的化纤布,脚穿白色国产旅游鞋。走在街上,两个人手挽着手,卿卿我我,俨然一对相孺以沫的老夫妻。
他们走进毫州市最大的百货大楼,径直走到家电柜台。这几年,我国市场商品极大地丰富起来,物资的流通速度也伴随人的流通在加快。在毫州这样的山区城市的柜台里也摆着大城市所有的商品牌号。在这里,市民的潜在购买力实在无法估量。29英寸画王和先锋落地音响照样有人问津。据调查,市民的月均收入只有400元左右,显然,有这样的购买力,市民必定还有一份不确切的隐形收入。
这对男女在仔细地挑选着彩电,营业员小姐耐心地引导客人。这时,也正在一旁挑选彩电的一名青年男子主动找那中年男子搭起讪来:“这彩电不错,看样子大哥是作买卖发了大财吧?”
那中年男子见有人主动搭话,马上回了一句:“哎,闺女要出嫁了,准备买台彩电送给她作嫁妆。你也是来买彩电的?”
那青年男子应道:“朋友的儿子要结婚,我正想着是买一台彩电还是买台音响送给他家作贺喜。正想找人谋划谋划,正巧碰上了大哥,您看到底买什么好?”
那中年男子一边回答,一边上下打量着青年人:“看来老弟是作大买卖的,财大气粗,这事真难为了大哥。”
“那就不好意思。”
中年男子突然反问道:“听口音,老弟不是本地人,何方发财?”
青年人显得很谦虚地回答:“老兄确实眼力不凡,我叫程立,家住长春,原在一家银行干出纳员,因犯了事,就出来混饭吃。想必老兄就是本地人吧。”
中年人见青年人是外地人,眼睛立马亮堂起来,特别来精神,在外地人面前他就是地主了,仿佛就有了一种主人翁的身份。对外地人显得有些趾高气扬。先来一番自我介绍:“我叫孔敬文,家就在本市,特别善交东南西北的知己。今天,我们能在毫州相识,确实是有缘份。东北人豪爽,仗义,我就喜欢结交这样的朋友。现在,我们就算是朋友啦,只要老弟不嫌弃老哥,中午我请客,就算为朋友接风洗尘。”
孔敬文确实有一股子中原人的义气,这几年,走南闯北跑买卖,脑子也活络了,在各地都结交了不少的朋友。他作生意诚信一条: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因此,在听到青年人程立的自我介绍后,就已将信将疑,把他看成了朋友。特别是程立曾有“犯事”的经历,孔敬文更把他引为江湖知己了。
挑选了一个小时的彩电,却没有相中一款,反倒是结识了一位东北朋友。最后边说边聊,离开了百货大楼。
程立实在不愿让这位刚认识的大哥破费,执意要自己请客,为认识老哥这样的朋友去干一杯。两人一边走一边还在争执。程立越是提出要自己掏钱请客,孔敬文的脸越是挂不住,故作嗔怒,非要作东道主不可。程立执拗不过,只得随了孔敬文的意。
三人挑选了一家叫“四季香”的饭馆,找了一间雅座。房间不大,却很干净。孔敬文面朝房门入座,右边是程立,左边是那中年妇女。
请客自然少不了烟酒。东北人和中原人都有同样的禀性,嗜酒如命,这餐喝的必然是当地的名酒古井贡酒。三杯二盏下肚,程立和孔敬文才感到身体有些微微发热。话匣子也慢慢地拉开了。程立试探性地问孔敬文:“眼下,老哥做的哪路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