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四章 血战古北口
才知道,情急之下,那名卫士竟没有把手榴弹引线拉掉就投了出去,当然不会爆炸。

    关麟征一直以此为憾事,以后他训练25师官兵,别的先别说,投手榴弹这一关无论如何不敢马虎。

    那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训啊。

    师长倒了下去,作为先锋官的王润波(黄埔第3期)急了,赶紧组织人员上前抢救包扎。

    躺在地上的关麟征对王润波说出了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话:别管我,快占领山头要紧!

    王润波当即也和师长一样,带头冲在了最前面。

    3名鬼子被干掉了,山头的大部分日军在王润波团玩命的冲锋中也死伤殆尽。

    北山的主人终于换成了中国军队。

    这块高地的得失果然相当关键。虽然最终仍无法攻克将军楼,但有了北山这一地利优势,随后赶来增援的几千名日军都被阻于山下,无法再前进一步。

    最重要的是,它挽救了戴安澜团,使其摆脱了被包围聚歼的厄运。

    为此,关麟征师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除关麟征本人负重伤外,团长王润波也在冲锋过程中以身殉职。

    王润波的名字现在听来有些陌生,但当年却很知名。

    他进黄埔的推荐人是刘伯承,毕业后因成绩优异,曾连任三期黄埔教官。在他的诸多学生中,日后涌现出了一颗无比耀眼的将星,这就是黄埔第4期的林彪。

    直到几年后的“一?二九”运动,还有很多学生记得王润波的名字,把他作为当仁不让的抗战英雄来颂扬。

    战前,王团长曾给老母修书一封,信中谓:“儿率部北上,誓与古北口共存亡”。不料一语成谶,直叫人扼腕痛惜。

    关于他阵亡的经过,有多种说法。

    有一种说他丧生于日军武士刀下。我认为并不可信。

    倒不是觉得这有损于英雄形象。本来嘛,肉搏厮杀,你砍了我,我宰了你,都属正常,不然就不叫肉搏了,这跟中子弹其实是一码事。

    我主要是觉得此说与史实有一定出入。

    日本明治维新后,其军备军制基本照搬照套西方的那一套。明朝时在倭寇中盛行的倭刀(即所谓的武士刀)这时候已被扔到了一边,军队中流行的佩刀是法国式的“P”型指挥刀,样子很拉风,但实际作战时全不济事,而且一般士兵并无资格佩备。

    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战后没有能找到王润波的完整尸骨。这么大的一个团级军官,即便真的被日军砍死,遗体总还是有的。

    根据推测,王润波很有可能牺牲于日军的手雷。

    我们常在电影中看到中国军队喜欢集中使用手榴弹,无论是中央军地方军,还是新四军老八路,莫不如此。

    不是因为我们的手榴弹太好,而是因为太糟。如果单个甩出去的话,通常炸开来也只能分成两三瓣,杀伤力极其有限,所以一定要抱团才有威力。

    与之相比,日军的手雷就要厉害得多,两颗以上便足以令人粉身碎骨。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冲在最前面的王润波是被日军掷弹筒发出的炮弹打中的。

    不管怎样,战场最高指挥官非死即伤,足见当时战斗之惨烈。

    关麟征伤情严重,不得不送至北平疗伤,师长一职交由杜聿明代理。

    此时我不知道,出师未捷身先伤的“巴顿”会不会为他的固执而后悔,如果早点听杜聿明的话,提前接防古北口一线阵地,战局应不致如此被动。

    大溃退

    本来想借张廷枢一把力,不料力没借到,结果不仅丢了古北口,一个主力团也差点陷进去拔不出来。

    事情不止于此,接下来,这位张少爷还有更绝的放在后面。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正面抗日战场2·烽火大地简介 >正面抗日战场2·烽火大地目录 > 第十四章 血战古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