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同毛泽东王稼样一起走上长征路
古主持的5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就已作出。向共产国际报告后不久即得到同意。战略转移的准备工作也在博古、周恩来和李维汉等组织下积极进行。正如陈云在向共产国际报告中所说,“首先,在我军主力纵队撤出中央苏区向西部进发之前,党先派一部分部队打出苏区,深入敌后。尤其是我们派了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向福建方向和赣闽边界地区挺进,于是我们的部队插到了东北方向敌人的后方。”“第二个行动:派部队从湘赣边区打到湖南去。”此外,“为红军主力部队补充了青年战士。我们吸收了三万名志愿者参军”;“我们培养了一批基本干部和部队的骨干”;“我们筹集了60万担粮食,供红军西征开始阶段用”;“还加紧生产弹药,弹药生产增加了六倍到三十倍。还给战士置备了特制的军服,筹集了必需的通信器材”。《陈云文集》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中央确定从赣南突围之后,红军代表潘汉年同“南天王”陈济棠的粤军的谈判即紧锣密鼓地进行,进展相当顺利。停战协定的签订,为红军西征开出了一条通道。博古领导下的中央局对于突围行动这一巨大的战略转变,进行了紧张准备,但军事行动计划处于高度保密状态,直到9月下旬,博古要张闻天撰写一篇社论,从理论上对红军战略大转移作出解释,以统一全党全军的思想。

    由于“博洛矛盾”的加深和“毛洛合作”的发展,张闻天在广昌战役失败后对“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自觉了。他写于1934年6月24日的《反对小资产阶级的极左主义》就是他基本上挣脱“左”的桎梏、自觉地站到正确路线一边的标志。在这篇文章中,张闻天已经毫不含糊地“最尖锐的提出同这种‘极左主义’进行坚决斗争的极端必要”。他指出,“如果不反对小资产阶级的‘极左主义’与一时的狂放的革命性”,那么,同样地,“党的正确路线的执行是不可能的”。张闻天鲜明地批评“‘左’倾总要比右倾好”的流行观点,指明“极左主义是机会主义另一种形式的表现”,“不要惧怕‘左倾革命家’的威吓”。张闻天:《反对小资产阶级的极左主义》,写于1934年6月24日,载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斗争》第67期。收入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张闻天文集》第1卷。文章具体分析了“极左主义”在党内思想斗争中、在检举行动中、在对待地主富农的政策上、在经济政策中的种种表现和严重危害,激励大家拿出勇气,去反对“极左主义”。通过对闽赣的巡视调查,张闻天对“左”倾路线在军事策略方面的表现和危害有了进一步认识。7月26日,他在闽赣战地委员会扩大会议上作报告,尖锐地批评博古、李德“分兵把口,困守堡垒的办法”,说将地方武装用来“死守堡垒,对于我们是致命的打击”。指出“这种公式必须立刻粉碎,我们的同志必须立刻从堡垒、从空机关走向群众”。认为闽赣党的第一任务是“武装广大群众,发展游击战争”。张闻天:《闽赣党目前的中心任务》,1934年7月26日在闽赣战地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的报告,载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斗争》第71期。收入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张闻天文集》第1卷。

    长征出发前博古要他撰写一篇社论,正好给了他一个系统阐述在斗争实践中得到的新认识的机会。

    张闻天在社论中回答了当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红军为什么要实行战略大转移?

    张闻天从总结反五次“围剿”的经验教训入手,批评了“左”倾的进攻路线。指出:“我们党的总的进攻路线,决不能解释成为只要采取进攻的斗争方式,就可使我们得到胜利。这种见解,实际上是把革命当作只是一种向上的、直线式的、不断胜利的行动,或是一次的、短时期的、在一个战线上的英勇的决斗和突击。这种对于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转折关头·张闻天在1935-1943简介 >转折关头·张闻天在1935-1943目录 > 第一章 同毛泽东王稼样一起走上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