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太监琐事(二)
,矮树葱葱,青砖瓦舍,顿时使人有枯荣悬殊的感觉。

    “在关帝庙的北边,距离有几十步远的地方,有一座拱桥,过了桥就进入石墙院落,看见耸立着一座石头牌坊,牌坊的横眉上有‘钦赐李大总管之墓’(崔玉贵对钦赐李的墓穴很是气不平,后他在海甸蓝靛厂立马关帝庙买了6顷80亩地作为葬地,决不进恩济庄),这显然是葬后石匠凿的。进牌坊是大理石的甬路,直达到墓穴,这就叫神道了。墓穴上层是高高的一堆黄土,做成了坟形,黄土的下面是他的阴宅,阴宅里头才放他的灵柩。这是老太后有了口谕许他生前安排好墓穴,不然的话,他也不敢冒失地称‘钦赐’。神路的两旁各有一座石头底座,上面砌砖的亭子,这叫祭亭。神道东侧立有汉白玉石碑,记载着他的一生——怎么装饰也是外面石头墙围着,里面孤坟一个,凄凄凉凉,大总管当年的威风看不到了。

    “和墓地紧相联的是西边的李公祠。想当初,营造墓地的人一定和李莲英有交情,知道他的爱好。李莲英虽然长得憨蠢却非常喜爱雅洁,老太后经常夸他内秀。这祠堂是完全仿照宫里的书斋式样建造的:三间北房,磨砖对缝,五尺的廊子,抱柱上赭红色的楹联,方砖地,什锦子的窗子,矮矮的木窗台,汉白玉石的台阶,看起来非常爽眼。门锁着,隔窗子看,屋里有供桌,上面有放神主木匣子。正房西有耳房两间,外面有屏风隔断,大概是住女眷的地方。西厢房三间,大概是招待客人用的。整个院落蛛网尘封,看起来好长时间没有人到这里来了。

    “回到关帝庙时,听老孙头告诉我,西偏殿里还有一张李莲英的影像,求我看看画的和他本人相似不?

    “我很惊讶,影像不挂在李家祠堂里受香火,却挂到关圣大帝的偏殿里干什么?到西偏殿一看,果然有李莲英的全身坐像一帧,高二尺上下。

    “由头上往下看:二品的红顶子,身穿团龙护心的黄马褂,绛紫色的吉服,胸前挂着朝珠。粉底高筒靴子,两脚八字形踏在脚凳上,两手自然地垂放在两腿上。头微微地向右侧着,为的是把脑后孔雀翎子画出来,这是清朝大员画像的惯例。看面貌:一张赭黄脸,高高的颧骨,两颊略长,肿眼泡子,眼睛微合,大鼻子,厚嘴唇,长下巴。这确实是李莲英,只是眼睛画得差一些。他是胡椒粒眼,虽然小,但非常敏锐,这一点没有传神。看起来他是特意要把庄重朴厚的形态留给后人了。

    “据看庙的孙老者说:‘这是他家后代特意送到这里让我代他们烧香供奉的,过年过节给我一点香火钱罢了。兵荒马乱,地面不安静,也只有让我替他们尽心了。

    “我向孙老者请来一股香,把随身带的点心摆在供桌上,按照老北京的习惯,‘以亡人为大’,虔诚地跪拜一番。这也是后死者对于他的一番心意罢了,总算在宫里相处过一段时间吧。

    “我是民国二年葬的老刘,次年周年又去添过一次坟,以后不敢再去了。那地方荒凉,又常闹土匪,我一个年轻的寡妇,何必再多添麻烦呢?

    “但……总有一天是要去的。”

    这可能是暗示我她将来的归宿吧?

    听完老宫女长长的谈话,我俩相对痴呆呆的静默着。渐渐,我的记忆抬起头来,不由得想起了年轻时的往事。

    我少不努力,好看闲书,关于李莲英的故事,说长道短,弄得我云山雾海,现在大体上知道个轮廓,把它澄清一下,也可以使和我有同病的人得到些近似的真相。

    据墓碑的记述,李莲英道光二十八年十月十七日(1848年11月12日)生。咸丰五年(1855年)8岁净身,咸丰六年(1856年)进宫,9岁。咸丰十年(1860年)12岁,英法联军烧圆明园,随驾去热河。咸丰十一年(1861年)13岁,咸丰死,随两宫太后返京。两后垂帘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宫女谈往录简介 >宫女谈往录目录 > 太监琐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