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412节
领袖作为老牌政客不会不知。

    ————

    第二日就是珍卿的毕业口试,三哥陪她一块去考试场。本邦的口试简直是漫长的三堂会审,珍卿看过的每个考完口试的人,都是脚步虚脱,冷汗淋漓。她到现场也有一会悬着心,在等待时悄悄地调整好心态。

    工作人员引导她入场后,乍一感觉像后世的公考面试。不过后世公考面试官得有一二十人,分坐在考室的三个方向,考生坐在唯一的缺口位置,中国人似乎在考场上也要讲“围师必阙”。

    而她此次文学系硕士的毕业口试,考官数量虽少但气势更甚。准备考试的她在旁边等候,这群学富五车、眸如鹰隼的老学究,异常严肃地络绎走入,在珍卿前方的高台上坐定。考试中心区四五丈外设观众席,考生的亲友和想观摩学习的人,都可以在观众席全程观看。心理素质差一点的考生,也许会觉得像末日审判。

    当珍卿穿着造型夸张的蓝袍子,稳步从容地坐到高台下考生的椅子上,见上头坐着的六名口试考官,全是她认识的汉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就算认识也一点不敢掉以轻心。

    三言两语的温情寒暄过去后,珍卿先作冗长却不枯燥的论文陈述,然后,台上六个考官轮番向她提问题。这可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论文答辩,他们不但问及以往的课程内容和相关的学科知识,那些看似相关其实跨学科的知识,他们也不讲武德地向珍卿砸下来。

    比如有个叫汉密尔顿的文学家,提到珍卿的论文《东亚古代文学关系溯源》,说中国从前是东亚文化的核心,为何近代以后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上,全面地坠落出东亚文化的核心位置,反倒被从前的东洋学生赶上,是因为被异族满洲统治的缘故吗?

    考官里教过珍卿的文学家加西亚教授,还有俄籍的语言学家莱蒙托夫教授,都带着微妙的笑意低下头,翻资料的翻资料,玩笔的玩笔,外人看不出他们是附和汉密尔顿的尖锐提问而嘲笑,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而笑。观众席那边也是一阵突兀的窃笑,珍卿似乎听见有人骂东洋人,大约立即有工作人员去维持秩序。

    但此时的她不能心有旁骛,在脑中迅速组织一番语言,便继续巍然端坐着侃侃而谈:

    “……中华文化的核心在于兼收并蓄、和实生物。中国西周的思想家、史学家史伯曾有先言:不同的事物和谐地共处相融,才是不断创造新事物的不二法则。而同一事物不管怎么重复叠加,都不能产生新的事物,它们会因为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渐渐被人们忽略和抛弃。

    “所以,除了我们主体文明中的历代各族先祖,在生产、繁衍、战争、教育中,繁衍出我们民族特有的衣食住行文化,哲学、文艺、宗教文化,并由中华民族内的各民族,在漫长的时间中学习借鉴,共同发展,也以‘兼收并蓄,和实生物的’的发展观念,与外来事物和文化共生交融,所以造成千百万种不同的事物和文化来。而这些不断被孕育发展的文化之子,虽然脱胎于它们的文化父母,而又不同于他们的文化父母。

    “所以不管经历多少朝代更替,中国的文化永远在迭代更新,若是西方人睁大眼睛观察研究,会发现中国数十个朝代创造的多彩文化,你们穷尽一生也不能览其全貌。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文明进程中,我们一直被东亚国家,甚至西亚欧非的国家模仿学习,他们却不能像古代中国一样,达到高效率的文化创造与更新。因为其他民族为了生存繁衍,向来热衷于发展民族主义,不识中国文化‘和实生物,兼收并蓄’的繁衍真缔。

    “可是自从工业革命以后,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强大的文化自新能力,在外人看来似已大打折扣,中华文明似乎也已民黯然失色,已不再引领东亚文化的潮流。但这显然不是事实,中华文明的灿烂光辉,只不过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简介 >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目录 > 第412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