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14节
可还好?”

    “我很好。”容歆的视线从大阿哥身上转到皇长孙身上,反问道:“路上可辛苦?”

    大阿哥答道:“尚可。”

    他询问了几句苏麻喇姑的身体状况,听得老人家不好,便和其余巡幸塞外的皇子们一同沉默地站在门边。

    皇长孙更担心阿玛一些,站在容歆身边低声问道:“嬷嬷,阿玛可有与您说他在南边儿如何?”

    太子写信给康熙,信中会关心嘱咐皇长孙,并未单独给他写信,但是他一定会专门写信给容歆和太子妃。

    容歆也不瞒他,低声说了些太子的事,还未来得及说毓庆宫的事,便听屋里头有了动静。

    大阿哥等人立即进去,容歆隐隐听到康熙语气中焦急至极,连忙命人去叫太医过来。

    苏麻喇姑的身体已经几近油尽灯枯,但她先前一直坚持着,未尝没有想等康熙回来的意思,而现在见到康熙,心中最后一丝期盼也圆满,病情便恶化的更加迅速。

    康熙想要喂她喝药,可是老人家已经九十多岁,根本承受不住猛药喝进去,且苏麻喇姑的心意也不能不顾及,最后康熙只能含泪看着她一日比一日衰弱,直到昏迷不醒,溘然长逝。

    她离开的那一刻,最亲近的人皆在身边,康熙,皇太后,十二阿哥,容歆……所以她慈祥的面容上始终带着笑,并不见多少病痛的苦郁。

    众人悲痛不已,痛哭着哀送苏麻喇姑的离去。

    容歆握着苏麻喇姑清醒时送她的佛珠,亦是泪流满面。

    “皇阿玛节哀……”

    “请皇阿玛节哀顺变……”

    皇子皇孙们纷纷劝慰康熙,容歆等到众人散去,便低声对康熙道:“皇上未回来的那些日子,嬷嬷口中念得最多的,除了您便是太皇太后。”

    康熙悲泣声一顿,注意力稍稍转向容歆。

    “对嬷嬷来说,死亡并不仅仅是离别,还有重聚,她期待着和旧主的再次相逢,因而解脱多于苦闷,想必不希望您为她悲极伤身。”

    苏麻喇姑的寿数在这样的时代几乎是祥瑞一般,可再洒脱的人也无法从容面对死别,更何况康熙还算不上洒脱。

    不过康熙或许是早有准备,或许是认可容歆的劝慰,他很快便收整心情,为苏麻喇姑办隆重的丧事,并且定下陵寝规格,停灵数日后由十二阿哥胤祹亲自扶灵前往遵化,到太皇太后的身边。

    罗马教皇的使节多罗便是在苏麻喇姑病重期间抵达京城,康熙无暇召见,只命礼部和鸿胪寺简单安置他们,便再不过问。

    而他们再次被提起,是这些传教士不准教徒参加祭祀活动,引得许多人不满,便闹将开来。

    再加上教会不许教徒尊孔圣人,言语之间竟是要将中原传承多年的习俗皆打为异端,这教满朝读书人如何能够忍受,很快便有人借题发挥,甚至引申到苏麻喇姑的丧事上。

    康熙与苏麻喇姑之间形同母子,亦不能忍受这些异族在朝事上指手画脚,大怒之后,连见都不愿见,便欲将他们赶出京城。

    朝中有一些人,认为大清应有“大国风范”,如若这般毫无缘由地驱赶,待传教士们回国,恐会有不利于大清的言论,纷纷进言劝阻。

    大阿哥、四阿哥都是雷厉风行地性子,认为恶人若有恶言,与旁人态度并不相关,皆不劝阻皇阿玛,还在大臣们进言时反驳一二。

    最后康熙决定暂缓,是因为九阿哥胤禟重提太子先前的折子。

    “大清历来对传教士的态度便是求同存异,驱赶也要在碾压之后。”九阿哥甚至建议,请京中所有大儒和有识之士汇聚一堂,与传教士面对面分辨此事,“届时,可教鸿胪寺官员即时记录,印刷成书,待大清商船出海时,带至各国。”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清穿]东宫女官简介 >[清穿]东宫女官目录 > 第214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