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四章箭在弦上
之内了。
1912年的下半年,陆地上几乎已经没有什么进展了,西线僵持,东线德奥联军在兴登堡的统帅下势如破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而奥匈帝国正在与意大利鏖兵,保加利亚牵扯住了希腊,让土耳其得以放手去进攻俄罗斯。这一系列的战场态势,都大大的有利于同盟国集团,协约国当年的三条腿支柱,有一条半已经陷入深渊了,俄罗斯这条腿在四国的联合三面夹击中已经奄奄一息,如果不是冬天适时的来临的话,他们甚至可能以投降的姿态提前退出战争。而那半条腿则是法国人,不管德军西线现在如何,毕竟还是一个僵持局面,而且战场是在法国的境内,要论起失败程度的话,德国人还没有与法国相媲美的资格。
而法德边境的战争线上,威廉皇太子也在西线陆军一系列的军事调整后,正式出任新建的第六集团军的司令一职,麾下暂时辖有22个师,他的父皇给了他允诺,在冬季的一轮动员和征兵结束后,他可以指挥的部队将扩展到50个师。随着东线傲人的战绩不断的传回柏林,德皇愈来愈不信任总参谋长小毛奇,所以他在法德边境这个他直接支配的战线上下了重注,指望着他的太子能够率领大军攻克防线,并解救在巴黎外围被牵扯着的百余万大军。
可以预期的是,如果协约国再不振作的话,1913年将还要更加难熬。
这对于协约国的老大英国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协约国一败涂地,虽然还没有伤筋动骨,但是如果再不做出战略上的调整的话,这盘棋迟早要输掉,要知道美国至今还没有表态,但是美国政府已经有不少次公开的表示对英国封锁政策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是对公平贸易的挑衅。德裔移民在政界拥有着超乎想象的影响力,而且德国在战前数年里一直采取的对美友好姿态和在南美洲利益上的合作态度,也让美国人民在战争进行到这个时刻时,对同盟国保有相当程度的好感。毕竟从感情上来说,美国与同盟国一样,是旧有秩序的挑战者,也是心怀不满者。
英国需要一场胜利,起码是一场战斗的胜利来鼓舞士气人心,命令首先下给了本土舰队,他们必须在合适的时机给海军部和内阁乃至国王陛下一个合适的答案。而在战略方面,他们也正在准备着适当的给已经支撑不住的俄国人适当的支援,柿子要拣软的捏,他们初步的切入点基本上锁定在了土耳其这个同盟国中除了保加利亚之外最菜的国家。
而看的更远的话,总参谋部也在亚洲局势上投入了相当的精力,虽然他们认为在欧洲做出最后胜负之前去考虑在亚洲是否与中国交战是愚蠢的,但是中国愈来愈表现出他干涉中亚乃至中东问题的兴趣之后,大英帝国必须考虑是否要在中远期内,在欧洲战事分出胜负之前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
这一切,都需要人和投入,海军自不必说,本土舰队应付德国公海舰队,地中海舰队应付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印度洋舰队防备德国的太平洋舰队甚至中国的皇家海军,维持这几支力量很吃力。而要在亚洲开辟第二战场,在土耳其身上动刀子,这都需要大量的陆军。特别是亚洲,仅仅靠着印度,在未来甚至有可能不那么安全的印度,是不太够的,还需要从本土运送陆军前往,而这个动作是否会引发其他的一些连锁反应,诸如印度周边的英国势力范围的失控,诸如中国会否策动一些殖民地区独立并发动攻击等等,这还都在进一步的考证之中。
另外一个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问题,他们是否有可能在未来与中国结成独立于欧洲两大集团之外的新的旨在支配世界的利益或是军事同盟,这都是未知之数,毕竟从他们两个国家所处的位置来看,摒弃冲突瓜分世界是很自然的想法。而从前十几二十年的历史来看,双方也正是沿着这一条路线在走的。
这些问题都由文官或是参谋们在考虑,而海军方面,则在条件极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