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荷兰
本特有的清丽的画风整个儿表现着。中 国送的两对景泰蓝的大壶(古礼器的壶)也安放在这间厅里。厅中间是会议席,每一张椅子 背上有一个缎套子,绣着一国的国旗;那国的代表开会时便坐在这里。屋左屋后是花园;亭 子,喷水,雕像,花木等等,错综地点缀着,明丽深曲兼而有之。也不十二分大,却老像走 不尽的样子。从和平宫向北去,电车在稀疏的树林子里走。满车中绿荫荫的,斑驳的太阳光 在车上在地下跳跃着过去。不多一会儿就到海边了。海边热闹得很,玩儿的人来往不绝。长 长的一带沙滩上,满放着些藤篓子——实在是些轿式的藤椅子,预备洗完澡坐着晒太阳的。 这种藤篓子的顶像一个瓢,又圆又胖,那拙劲儿真好。更衣的小木屋也多。大约天气还冷, 沙滩上只看见零零落落的几个人。那北海的海水白白的展开去,没有一点风涛,像个顶听话 的孩子。

    亚姆斯特丹在海牙东北,是荷兰第一个大城。自然不及海牙清静。可是河道多,差不多 有一道街就有一道河,是北国的水乡;所以有“北方威尼斯”之称。桥也有三百四十五座, 和威尼斯简直差不多。河道宽阔干净,却比威尼斯好;站在桥上顺着河望过去,往往水木明 瑟,引着你一直想见最远最远的地方。亚姆斯特丹东北有一个小岛,叫马铿

    (Marken)岛,是个小村子。那边的风俗服装古里古怪的,你一脚踏上岸就会觉 得回到中世纪去了。乘电车去,一路经过两三个村子。那是个阴天。漠漠的风烟,红黄相间 的板屋,正在旋转着让船过去的轿,都教人耳目一新。到了一处,在街当中下了车,由人指 点着找着了小汽轮。海上坦荡档的,远处一架大风车在慢慢地转着。船在斜风细雨里走,渐 渐从朦胧里看见马铿岛。这个岛真正“不满眼”,一道堤低档的环绕着。据说岛只高出海面 几尺,就仗着这一点儿堤挡住了那茫茫的海水。岛上不过二三十份人家,都是尖顶的板屋; 下面一律搭着架子,因为隔水太近了。板屋是红黄黑三色相间着,每所都如此。岛上男人未 多见,也许打渔去了;女人穿着红黄白蓝黑各色相间的衣裳,和他们的屋子相配。总而言 之,一到了岛上,虽在黯淡的北海上,眼前却亮起来了。岛上各家都预备着许多纪念品,争 着将游客让进去;也有装了一大柳条筐,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挽着筐子在路上兜售的。自然 做这些事的都是些女人。纪念品里有些玩意儿不坏:如小木鞋,像我们的毛窝的样子;如长 的竹烟袋儿,烟袋锅的脖子上挂着一双顶小的木鞋,的里瓜拉的;如手绢儿,一角上绒绣着 岛上的女人,一架大风车在她们头上。

    回来另是一条路,电车经过另一个小村子叫伊丹(Edam)。这儿的干酪四远驰名, 但那一座挨着一座跨在一条小河上的高架吊桥更有味。望过去足有二三十座,架子像城门圈 一般;走上去便微微摇晃着。河直而窄,两岸不多几层房屋,路上也少有人,所以仿佛只有 那一串儿的桥轻轻地在风里摆着。这时候真有些觉得是回到中世纪去了。

    1932年11月17日作。

    (原载1932年12月1日《中学生》第30号)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朱自清散文集简介 >朱自清散文集目录 > 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