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叶圣陶的短篇小说
童不是供我们游戏和 消遣的,也不是给我们防老的,他们应有他们自己的地位。他们有他们的权利与生活,我们 不应嫌恶他们,也不应将他们当作我们的具体而微看。《啼声》(《火灾》中)是用了一个 女婴口吻的激烈的抗议;在圣陶的作品中,这是一篇仅见的激昂的文字。但写得好的是《低 能儿》,《一课》,《义儿》,《风潮》等篇;前两篇写儿童的爱好自然,后两篇写教师以 成人看待儿童,以致有种种的不幸。其中《低能儿》是早经著名的。此外,他还写了些被榨 取着的农人,那些都是被田租的重负压得不能喘气的。他憧憬着“艺术的生活”,艺术的生 活是自由的,发展个性的;而现在我们的生活,却都被揿在些一定的模型或方式里。圣陶极 厌恶这些模型或方式;在这些方式之下,他“只觉一个虚幻的自己包围在广大的虚幻里” (见《隔膜》中《不快之感》)。

    圣陶小说的另一面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假如上文所举各例大体上可说是理想的正面或 负面的单纯表现,这种便是复杂的纠纷的表现。如《祖母的心》(《火灾》中)写亲子之爱 与礼教的冲突,结果那一对新人物妥协了;这是现代一个极普遍极葛藤的现象。《平常的故 事》里,理想被现实所蚕食,几至一些无余;这正是理想主义者烦闷的表白。《前途》与此 篇调子相类,但写的是另一面。《城中》写腐败社会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疑忌与阴谋;而 他是还在准备抗争。《校长》与《搭班子》里两个校长正在高高兴兴地计划他们的新事业, 却来了旧势力的侵蚀;一个妥协了,一个却似乎准备抗争一下。但《城中》与《搭班子》只 说到“准备”而止,以后怎样呢?是成功?失败?还是终于妥协呢?据作品里的空气推测, 成功是不会的;《城中》的主人公大概要失败,《搭班子》里的大概会妥协吧?圣陶在这里 只指出这种冲突的存在与自然的进展,并没有暗示解决的方法或者出路。到写《桥上》与 《抗争》,他似乎才进一步地追求了。《桥上》还不免是个人的“浪漫”的行动,作者没有 告诉我们全部的故事;《抗争》却有“集团”的意义,但结果是失败了,那领导者做了祭坛 前的牺牲。圣陶所显示给我们的,至此而止。还有《在民间》是冲突的别一式。

    圣陶后期作品(大概可以说从《线下》后半部起)的一个重要的特色,便是写实主义手 法的完成。别人论这些作品,总侧重在题材方面;他们称赞他的“对于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描 写”。这是并不错的。圣陶的生活与时代都在变动着,他的眼从村镇转到城市,从儿童与女 人转到战争与革命的侧面的一些事件了。他写城市中失业的知识工人(《城中》里的《病 夫》)和教师的苦闷;他写战争时“城市的小资产阶级”与一部分村镇人物的利己主义,提 心吊胆,琐屑等(如茅盾先生最爱的《潘先生在难中》,及《外国旗》)。他又写战争时兵 士的生活(《金耳环》);又写“白色的恐怖。”(如,《冥世别》—《大江月 刊》三期)和“目前政治的黑暗”(如《某城纪事》)。他还有一篇写“工人阶级的生活” 的《夏夜》(《未厌集》)(看钱杏邨先生《叶绍钧的创作的考察》,见《现代中国文学作 家》第二卷)。他这样“描写了广阔的世间”;茅盾先生说他作时才“第一次描 写了广阔的世间”,似乎是不对的(看《读〈倪焕之〉》,附录在后面)。他诚 然“长于表现城市小资产阶级”(钱语),但他并不是只长于这一种表现,更不是专表现这 一种人物,或侧重于表现这一种人物,即使在他后期的作品里。这时期圣陶的一贯的态度, 似乎只是“如实地写”一点;他的取材只是选择他所熟悉的,与一般写实主义者一样,并没 有显明的“有意的”目的。他的长篇作品,茅盾先生论为“有意为之的小说”, 我也有同感;但他在《作者自记》里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朱自清散文集简介 >朱自清散文集目录 > 叶圣陶的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