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李莲英衣锦还乡
quot;看着兴奋不已的儿子,李老夫人乐呵呵地说。
进了屋,洗漱完毕,李莲英可就忙开了,吩咐将带的东西拿上来。箱子一打开,可把李老夫人给看呆了:我的天哪,活了大半辈子还没见过这么好的东西,不由地又看了看李莲英。只见李莲英取出一件貂皮袍子,走到母亲面前,说:quot;娘,这是给您的,天冷了穿着特别暖和。quot;老夫人高兴得直点头。
接着李莲英又一件一件的往外取,quot;这个是给大哥的,这个是给四弟的,这个是……,quot;直忙得他满头大汗。忽然他想起了件事,便喊道:quot;三顺,快去把那挂碧玉朝珠取来。quot;接过朝珠,李莲英小心翼翼地给母亲挂在脖子上。
quot;这……quot;,老夫人看着挂在脖子上闪闪发光的朝珠,高兴地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quot;这是太后她老人家送您的,只有二品以上的大臣才能带这个哩。quot;
一听说是慈禧太后送后,老夫人赶紧取下来,双手捧着,跪在地上直喊:quot;谢太后恩赐!quot;看见母亲这个样子,李莲英赶忙上前扶起。
quot;泰儿,太后对咱可真好,你回宫后可要好好侍奉她老人家呀。quot;
quot;娘,你就放心吧。孩儿这次回来还要把您接京城,让您老人家也享享清福。quot;
李老夫人一听儿子要把自己接到京城,更是高兴得连嘴也合不拢了。一时间,李府上下充满了欢歌笑语。
由于李莲英的归来,连日来,李府上上下下灯火通明,歌舞不绝,每日里到李府问安、送礼的人如同穿梭,络绎不绝。
一时间,小小的李贾村成了大城县最繁华的闹市。李莲英也毫不吝啬,给亲朋好友每人一份二十两一包的纹银,又拿出上万两银子,为村里修桥、铺路、打井、建学堂。他要让人看看,他李莲英已不是当日的吴下阿蒙,不是那个人见人欺的小混混了。
这日里,送走了宾客,李莲英正和李三顺等人在后花园打麻将,忽然门人进来通报说大城知县在外面求见,不由得生了气:怎么搞的,就不让人清静一会。正想不见,忽听门人说人家好象抬了块匾。李莲英听了,心想给我送金送银的多了,这玩意到是头一次,一时好奇,便命唤了进来。那知县进来叫拜问安后,看李莲英正在打牌,便一语不发,如同木偶般站立在一厢。
李莲英进宫以后,虽然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但看到这知县那副连屁股都不会舔的奴才相,却十分厌恶。他手摸着牌,不冷不热地说道:quot;你有什么事吗?quot;
quot;下官一来给总管大人请安,二来聊表寸心,敬奉一点薄礼。自从您老回来后,修桥铺路、打井建学堂,人们受益非浅。为感谢您老的恩德,特托下官送来匾额一块。quot;说完便让人抬了进来揭开盖在上面的红绸缎,只见上面写着quot;泽被万民quot;四字。
李莲英看了,心里一阵欢喜,急忙吩咐赐座。忽的那李三顺凑了过来,在李莲英耳边嘀咕了起来。李莲英听着,频频点头。那县令看了心想这又怎么了?李莲英已开了口:
quot;这匾额确实是好,不过送给我却有些不合适。我就是咱大城县的人,为咱县百姓做点好事还不应该吗?再说这东西我也没地方放,我看这样吧,这匾额你带回去,如果你真有这份心意,就在子牙河岸边不起眼的地方给我立个碑得了。quot;
立碑?这碑怎是随随便便说立就立的。大清国创立以来,还没听说过给哪个太监立过碑呀,那知县一听可就犯了难。于是说:
quot;这……这恐怕……quot;
没等他话说完,只见李莲英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