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方信孺《南海百咏》
教有关。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广州别名五羊城,quot;五羊quot;就是一个与
仙人有关的传说;同时广州又是禅宗六祖慧能削发的地方,佛教遗迹特
别多,也是理所当然的。
《南海百咏》所咏的,不只是广州一地的古迹。除了南海、番禺之
外,遍及新会、东莞、肇庆各县。如黄巢矶、清远峡、广庆寺等,都在
清远县。资福寺、罗汉阁,有苏东坡所施的佛舍利,在东莞县。凤凰台、
会仙观在增城。龙窟、金牛山、仙涌山在新会。媚川都在东莞县。
quot;媚川都quot;是南汉刘氏采珠的地点,又称珠池,其地就是今日香港
新界的大埔。因为宋时未置新安县,这一带都是在东莞县辖境内的。方
信孺的咏媚川都诗,有注云:
quot;伪刘采珠之地也,隶役凡二千人,每采珠,溺而死者靡日不
有。所获既充府库,复以饰殿宇。潘公美克平之后,于煨炉中得所
余玳瑁珍珠以进。太祖曾于黄山持视宰相,且言采珠危苦之状。开
宝五年诏废媚川都,选其少壮者为静江军,老弱者听其自便,至今
东莞县濒海处往往犹有遗珠。quot;
方氏咏媚川都诗云:quot;莽莽愁云吊媚川,蚌胎光彩夜连天;幽灵水
底犹相泣,恨不生逢开宝年。quot;
我在前面曾说过,现在读《南海百咏》,诗注比诗的本身更令人感
到兴趣,quot;媚川都quot;就是一例。方氏的这首七绝实在没有什么意思,可
是我们读了原注,知道媚川都的地点系在当时东莞县濒海。再查阅《东
莞新安县志》,知道其地就在今日香港新界境内,那就令人特别感到兴
趣,而且想到近年更有人拟在大埔设置人工养珠场,那就更加不胜今昔
之感了。
唐宋以来,广州已是对外贸易的口岸,方氏所咏的quot;番塔quot;、quot;蕃
人冢quot;、quot;波罗蜜果quot;,都是当年来广州贸易的外国商人所留下的遗迹。
quot;番塔quot;就是今日的光塔,方氏说,quot;每岁五六月,夷人率以五鼓登其
绝顶,叫佛号以祈风信。quot;
方氏在这里所说的quot;夷人quot;,其实都是阿拉伯人,他们都是伊斯兰
教教徒,光塔是教中长老每早登塔召唤早祷的地点。至于quot;蕃人冢quot;,
俗称quot;回回冢quot;,其实也是当时侨居广州的伊斯兰教教徒的墓地。